咖啡豆蜜處理過程步驟有哪些?水洗和日曬處理區別特點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精品咖啡豆 > 2024-06-03 03:56:22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咖啡豆蜜處理的過程?咖啡豆蜜處理步驟有哪些?水洗和日曬處理有什麼區別?
     
      處理可分三大類:乾式處理法、溼式處理法、半乾式處理法,下面逐項作說明。
     
      方法一:乾式處理法(dry processing)
     
      這是俗稱“日曬”的古老方法,簡單說,就是摘下來的咖啡櫻桃,一層都不去除,直接在陽光下曝曬,直到豆子含水量降到10.5——12%爲止。如果陽光充足,此法最節省能源,如果陽光不足或其他的原因,也可能全程或部分過程使用乾燥機烘乾。由於乾燥過程未必一定要經由日曬,所以專業上不稱“日曬法”而稱“乾式處理法”,當然,曝曬於陽光下仍然是乾式處理法的主流。像伊索比亞、也門、巴西這些咖啡大產國,使用日曬法的比例,都超過80%,其他生產國也有不少採用此法,特別在水資源缺乏的地方。關於乾式處理法要補充幾點:
     
      如果採用日曬乾燥,通常需要2——4周甚至更久的時間,根據天氣狀況及想要表現的風味而定。曬的時候必須小心,既要避免溫度過高,也要避免豆子長黴或因過度發酵而產生異味;
     
      如果採用乾燥機烘乾,各項變因的控制會比較容易,乾燥速度也比日曬快,但會增加機器及能源成本,並且風味通常不如全程日曬的豆子;
     
      處理完成的乾燥果實,通常就以帶著所有包覆層的狀態儲存,直到準備出貨時,纔將咖啡豆外面的包覆層以機械方式全部去除,這個程序稱爲幹磨(dry milling);
     
      乾燥時間的長短、溫度的高低,會給咖啡風味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在較強的陽光和較乾燥的環境,如果沒有特別管控,膠質可能來不及發酵就已經乾燥完成,因此少了因潮溼及輕微發酵而帶入咖啡豆內的果香和甜感,豆子沒有什麼特色,就像大多數的巴西商業豆那樣,這也是日曬豆曾經名聲不佳的原因之一;而如果把乾燥時間拉長,並且適當控制溫度,讓咖啡果實經歷輕微發酵,豆子就會帶有多變的水果氣味。總之,複雜的果香,是精緻日曬豆的標準印記,也是其他處理法所不及的。不過也有少部分咖啡專業人士對乾式處理法並無好感,不認爲咖啡額外增加的果香是好風味,反而視之爲“污染”。
     
      方法二:溼式處理法(wet processing)
     
      也就是俗稱的“水洗法”,是18世紀由荷蘭人研發的方法。荷蘭人之所以會研發這種方法,肇因於殖民地(如爪哇)潮溼多雨,缺乏持續的陽光,實施日曬法有困難(那個年代大概還沒有乾燥機)。傳統作法是這樣的:先去除咖啡櫻桃的外皮及果肉,然後將粘附膠質的帶殼豆置於水槽中發酵,使膠質中糖份分解,黏性消失,接著以清水沖洗掉羊皮紙外的所有殘餘物,最後拿去幹燥。由於少了果皮、果肉及膠質,乾燥時間大爲縮短。下面是關於溼式處理法的補充說明:
     
      發酵完成的時間自12小時至6天不等,與當時的溫度、酵母菌數量、及採用的方法都有關;例如,若採用肯尼亞式水洗法(Kenyan method),須要通過不止一個發酵、沖洗週期,就要耗費幾天的時間;
     
      決定何時停止發酵,是水洗法中非常重要的關鍵,如果發酵不完全,膠質就不容易洗乾淨,而如果發酵過頭,咖啡會沾染臭酸味;
     
      傳統水洗法,在沖洗羊皮紙外殘餘物時,需要使用大量清水,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但如今工業技術已經有了創新,例如,將水過濾後循環使用,或者以磨擦機取代水衝,都可以大幅減少用水量,這也是何以專業上不稱“水洗法”而稱“溼式處理法”的緣故;
     
      溼式處理的咖啡有個特點:膠質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酸,部分會進入豆內,同時,由於乾燥時已經沒有果肉和膠質附著在羊皮紙外,因此少了日曬豆那種特有的果香,風味偏向於乾淨明亮,酸度也比較明顯。
     
      方法三:半乾式處理法(semi-dry processing)
     
      這是介於乾式、溼式兩種處理之間的方法,可以再分兩類:去皮日曬法及蜜處理法。兩類處理法基本上十分相似,都是先如同溼式處理一般,去除咖啡櫻桃的外皮,但跳過溼式處理的“水池發酵、清水沖洗”過程,直接拿到陽光下嚗曬。雖然看來方法差不多,卻因爲其中一項重要差異,造成兩種大不相同的風味,值得分開來說明。
     
      (A)去皮日曬法(pulped natural)
     
      這是上個世紀80——90年代,由巴西的咖啡設備製造商,Pinhalense所研發的方法。Pinhalense歷經多次實驗,研發出近代的脫皮機(depulper,也稱果肉分離機),以擠壓的方式,自成熟的咖啡果實中把種子取出,並利用高科技壓力清洗機(high-tech pressure washing machine)儘量去除膠質,然後拿去曬乾到所需程度。由於少了發酵過程,無論過度發酵或發酵不足的風險都減少,咖啡豆的品質趨於一致;但也正因爲少了這一道程序,咖啡的風味稍嫌單調。因此,高品質咖啡很少以這種方法來處理。這種處理法使用的水量比水洗法少得多,而且部分作法類似溼式處理(去果皮及果肉),部分作法類似乾式處理(不經水池發酵),所以也被稱爲半水洗法(semi-washed method)。附帶一提,巴西和哥倫比亞,有一兩家公司以高壓自動化清洗設備登記專利,在市場上形成準壟斷狀態。
     
      (B)咖啡豆蜜處理法(miel method)
     
      咖啡豆蜜處理法(英文常寫作honey proces),是在去皮日曬法基礎上作了部分改良後的方法,目前風靡於哥斯達黎加及薩爾瓦多,並逐漸在中美洲流行,甚至擴及全球的咖啡產國。名稱的由來,是因爲豆子在乾燥過程中,刻意保留部分膠質(蜜),它的來歷及方法如下:上個世紀90年代,哥斯達黎加研發出果膠刮除機(demucilager),用以取代巴西的果肉分離機(depulper),兩種機器不同之處在於,果膠刮除機可以調整壓力及口徑大小,在去除果皮的過程中,保留咖啡豆部分或全部的膠質,然後豆子連同膠質拿去日曬(帶膠質的豆子無法使用機器輔助乾燥,必須擔負過度發酵或長黴的風險)。由於在乾燥過程中,膠質會有短時間發酵,咖啡豆因而增添了一點酸度,同時膠質中的糖份也有少許滲入豆內,使咖啡多了一點甜感,這是巴西的去皮日曬法所沒有的。有些處理者甚至根據膠質的保留量,稱自己的咖啡爲40%、60%、80%或100%蜜處理咖啡豆,不過對這種說法大概要持保留態度,因爲實際上不可能作得如此精確。如今比較流行的稱呼,是以顏色來代替百分比,有所謂黑蜜、紅蜜、黃蜜、白蜜之分別,膠質保留得愈多,乾燥後的豆子顏色愈深,咖啡風味也愈近似於日曬處理咖啡。  
     

 

 

 

2018-08-03 20:17:0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