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爲什麼要發酵?咖啡的果香怎麼來的?發酵是咖啡果香來源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精品咖啡豆 > 2024-06-17 02:04:43


  生豆香氣:過度發酵
  
  帶有豐富果香的生豆,是一種發酵過度的風味。你是否有被忽悠過?
  
  咖啡杯測師手冊
  
  47頁 和 50頁 關於:Coffee pulp咖啡果味 和 Fruity水果味的解釋如下——
  
  譯文(才疏學淺,湊合看看):
  
  Coffee pulp 咖啡果味
  
  Lenoir(咖啡香氣訓練工具箱發明者)
  
  當咖啡漿果與果肉分離時散發的氣味。咖啡漿果果肉通過發酵作用而降解:咖啡豆經浸漬變軟發酵,而後釋放具有揮發性的酸性物質,產生葡萄酒味。咖啡帶有此味是因爲其含有——2-甲基丁酸 與 3-甲基丁酸。
  
  Lingle(Ted R Lingle,杯測師手冊作者)
  
  咖啡生豆與烘焙豆所共有的芳香氣味,它暗示了咖啡生豆在加工過程中經過過度發酵。它具有水果的特點,另外夾雜着些許酸味。
  
  Fruity 果香味
  
  Webster
  
  與水果有關,或類似水果的。
  
  Lingle(Ted R Lingle,杯測師手冊作者)
  
  常見於衝煮咖啡溼香
  
  ——由於衝煮過程中,隨溫度升高而變爲氣態的高度揮發的醛類和酯類物質引起。讓人聯想起柑橘屬水果的甜味,或者讓人想起漿果的酸味。
  
  Pangborn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
  
  水果風味——一種芳香風味或者類似水果的風味
  
  Smith
  
  普遍存在於用過熟漿果加工而成的咖啡中,是一種濃重 過熟的風味特性。
  
  ICO (咖啡感官研究機構)
  
  果香/柑橘屬性水果香——該香氣讓人聯想起水果的氣味和味道。漿果的自然香氣與該屬性高度相關。一些酸感很高的咖啡與柑橘屬水果的特性相關。咖啡杯測師需注意,不要用此屬性去描述那些尚未成熟或者過熟的水果香氣。
  
  上個世紀出版的杯測師手冊就明確說明了——帶有水果香氣的生豆,是一種發酵過度的表現。果香並非任何時候都受人歡迎,似乎有悖常理。
  
  咖啡生豆中,帶有果味的揮發性氣體,主要成分是丁酸。是以咖啡生豆裏的糖,發酵而來的一種酸。咖啡生豆果味越重,意味着丁酸含量越高,也就意味着咖啡生豆裏的糖分越少,因爲都被轉化成丁酸揮發掉了。這就是,爲什麼聞起來特別美妙的生豆,熟豆卻寡淡無味,不甜,甚至苦澀。
  
  說的再通俗一點,任何化學反應需遵循“質量守恆”,你也可以說“質能守衡”。在不添加任何風味物質的前提下,咖啡生豆所散發出來的香氣,均來自其自身的分解。這種“自殺”式的分解,除了讓生豆聞起來更像水果(或者別的味道),對烘焙師來說沒有任何好處,沒有人想買一大堆噴了香水的“纖維(木頭)”顆粒回家,當然,生豆商除外。
  
  需要警惕的一點是,大部分人總是下意識的,把發酵過度與腐爛聯繫在一起,就好比萃取過度與苦澀難喝聯繫在一起一樣,這是個非常普遍的錯誤,也很嚴重。過度是一種狀態的描述,並不是難喝或者劣質的代名詞。就類似現在各式各樣的酒桶發酵,帶有酒味的咖啡,其核心風味就是來自對咖啡豆的過度發酵。就好比你把,發酵到一半的糯米拿出來喫,也能喫到酒味一樣,咖啡豆也是種子,理論上也能釀酒,發酵到一半的咖啡豆拿出來,理論上有酒味也不奇怪,就看你喜不喜歡罷了。
  
  最後,還是要再重聲一次,聞得到與喝的到完全是兩回事,更何況生豆熟豆,陰陽兩隔,想買“果味”生豆烘出“果味”熟豆,更是妄想。

2020-07-21 12:01:58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