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資訊 全國很多人咖啡館經營現狀

作者:中國咖啡交易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新聞 > 咖啡資訊 > 2024-06-29 08:58:23

  很多人咖啡館經營現狀:

  1

  我見到了這間咖啡館消失之前的最後一面。

  它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地板上堆起一層厚厚的灰塵,搬家公司的人正在拆解設備。室內牆壁上的手繪圖案,黑色的吊頂裝飾,擺在中間的一張廢棄檯球桌,進門處右手邊的吧檯,以及擺放在一塊的幾張沙發凳子,都在訴說這裏往昔的光陰。而今,這些東西都已集體轉讓給了他人。

  劉冰和朋友慧敏正在一張圓桌上抄錄一份轉讓協議,她留着長長的秀髮,說起話來顯得很乾練。如果她不告訴你,你很難想象眼前的這位姑娘竟然是一位溫柔的白衣天使。就在兩個小時前,我們還坐在慧敏經營的一家酒咖館裏,劉冰把這間取名爲“很多人咖啡館”的故事告訴了我。

  起先,這是一個關乎很多人夢想的故事。2011年,北京的豆瓣網友“蚊二妞”曾經發出“我們用2000元來開咖啡館”的倡議,開啓了中國衆籌創辦咖啡館的先例。這一號召得到很多人響應,“蚊二妞”的咖啡館在“半地下室”開始營業了。

  2012年年底,劉冰把這個想法從北京帶到了鄭州,同樣是以發帖子的模式,吸引了這座城市99個“有開咖啡館夢想”的人。第一期籌集到60萬元資金之後,鄭州“很多人咖啡館”在國貿360寫字樓裏試營業了。

  在這99個股東里,大部分都是和劉冰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正當職業,有的是醫生或者護士,有的是記者和媒體人,還有其他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大家聚在一塊,都爲了心中那個“夢想”,以及想要尋找一個可以放鬆的地方。劉冰和慧敏都是其中之一。

  這種新穎的方式不僅吸引了很多人來捧場,媒體也聞風而來,連《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也對這羣年輕人的行爲給予了關注。在咖啡館的牆壁上,這些報道被打印出來,和從很多地方寄來的明信片一起,釘在相框做成的軟木板上。我們離開時,劉冰把所有的東西都取了下來,放在包裏,當成一種紀念。

  2

  “大家只有乾巴巴的夢想,卻沒有幾個人願意付出行動。”在慧敏的酒咖館裏,劉冰這樣對我說,語氣中有一種無奈和疲憊。這是“很多人咖啡館”堅持不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股東們出資之後,大部分人再也沒有出過力,全靠劉冰和少數幾位股東在工作之餘運營。店裏聘用了一位店長和三個服務員,股東當中沒有人願意全職服務。

  媒體的關注和大夥最初時的激情,一度讓“很多人咖啡館”成爲整棟樓裏生意最火爆的地方,營業額最高時曾達到兩萬元每個月。但是,這種收入依然難以填補咖啡館巨大的開支,房租和工作人員的工資就已經將營業額消耗殆盡。

  時間久了,激情褪去之後,咖啡館的生意一再跌落,之前很多客流是靠朋友引來的,最後變得慘淡不堪。最尷尬的時候,劉冰和其他人決定免費讓股東和朋友過來喝咖啡,都沒有人願意踏足。

  這種情況並非在預料之外。作爲一個鄭州本地人,劉冰對這座城市以及城市裏的年輕人非常瞭解。“浮躁和壓力佔據了年輕人的內心,大家根本沒有養成喝咖啡的習慣,甚至這種意識都沒有。”

  鄭州的人口將近1100萬,密度居全國第二,大部分人口來自河南其它城市。大量的年輕人湧入這座城市尋求機會,在這裏工作和生活,揹負着巨大的生存壓力,根本沒有條件和時間到咖啡館消費。

  每當黃昏的時候,劉冰在國貿360的咖啡店裏往下看,花園路和農業路交叉口密密麻麻全是下班的年輕人,他們騎着單車或者乘坐公交車,像螞蟻一樣穿梭在城市裏。相比其他城市,鄭州的薪資相對較低,請朋友到咖啡館消費的金額,可能夠他兩天的飯錢。加上中午休息時間短,晚上可能還面臨加班,誰會有心思到咖啡館坐坐呢?

  劉冰認爲,這幾年鄭州的發展速度太快,以至於這裏的人生活水平根本追趕不上,物價和房價讓生活的壓力到了一種空前的高度。以前很多打工族在城裏的“都市村”租廉價的房子住,現在這些村莊都已經消失,變成了一棟棟高樓大廈,因拆遷一夜暴富的土豪增多的同時,打工族的生活壓力也在一夜之間增長不少。

  土豪們有了錢之後,更願意去大型咖啡連鎖店,享受那種氛圍和“高大上”的感覺,上班族則因爲生存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更難有機會去喝咖啡了。這幾年,星巴克、漫咖啡等國外品牌開始進駐鄭州,它們憑藉巨大的財力支撐,將咖啡館內的設計風格做到最高端,滿足了很多不曾接觸過的人享受和炫耀的心理需求。隨着這些咖啡店的出現,鄭州本土的小咖啡館生存進一步加劇。

  這樣的現實情況,導致這座城市幾乎所有的小型咖啡館都是虧本經營,極少數能夠實現盈虧平衡,更別說靠賣咖啡盈利。“只不過看誰堅持得久而已。”

  3

  河南本地一份報紙曾經以“鄭州跟風建的咖啡館,轉眼成了一陣風”爲題目,報道了這座城市小型咖啡館生存的現狀,有的店開張一年之後轉讓,有的店在一年當中轉讓了四五次,還有的甚至開張一個月就停止了營業。

  在三年前,在寫字樓裏開咖啡館曾是這座城市裏的一陣風潮,僅國貿360寫字樓中,小咖啡館就有幾家。而今,按照一位公衆賬號說的則是,“這年頭,除了留下的老一批咖啡館有能力生存,誰還真準備開咖啡館,那絕對是SB。”

  生意慘淡是“很多人咖啡館”難以生存的一個原因,在劉冰看來,股東之間的意見難以統一,協調出現問題纔是快速終結它生命的罪魁禍首。此前,劉冰以衆籌的方式發起,得到99個人的響應,大家以2000元爲一股,最多者10股,最少者1股,但無論股份多少,彼此都享有相同的權利,採用了理想狀態下的民主模式,即所謂的人人平等。

  後來她才發現,正是這種“人人平等”害了“很多人咖啡館”。“每件事都需要大家投票決定,遇到問題都要我一個個打電話或者發郵件通知,理解的人還會知道我的難處,不理解的人牢騷和怨言滿天飛。”

  這種民主的管理模式,讓很多雖然出了錢卻對咖啡館不太上心的人有了話語權,同時也導致咖啡館的管理出現巨大的裂痕。大家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卻鮮有人說願意加入進來,都只知道務虛。

  劉冰說自己實在太累,將“很多人咖啡館”的轉讓告示貼出,是無奈之舉,而對她來說,也算是一種解脫。“到後來,我發現自己都不想再去店裏了,當你一踏進那個地方,各種問題和麻煩撲面而來。當初創立咖啡館時,大家都想着自己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是後來的局面,就不是大家所想要的了。”

  除此之外,“很多人咖啡館”的商業模式也存在問題。最開始,大家都在用一種很理想的模式來經營這家店,想在這裏找到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一種文藝和清新的感覺。後來,有一些公司連續劉冰,想要出資或者加盟,但可能要改變發展模式。這遭到許多股東的反對,因爲大家不願意太過商業化,違背當時的初衷。而這,也決定了“很多人咖啡館”的終點必然是轉讓或者停業。

  4

  我們在慧敏的酒咖館裏聊到這些事情,劉冰時不時會發出一聲苦笑。她把很多以前不曾對媒體說過的話跟我分享了。“那時候是宣傳需要,現在沒必要了。”我喜歡這樣的率真。

  慧敏的酒咖館取名叫朵兒,和臺灣電影《第36個故事》裏的咖啡館同名。這是她和另外兩個朋友合夥開的另一家咖啡館,生意也只有一般,主要靠包場等業務維持生存。相比於“很多人咖啡館”,這裏的優勢在於,很多事情合夥人之間都會妥協,最後會選擇對酒咖館最有利的一條路徑發展。

  在“很多人咖啡館”的所有股東中,劉冰是最大的股東,又是發起人,付出的精力也最多。曾經她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夜晚在醫院上班,白天沒來得及休息就到店裏來工作,像一個打了雞血的“瘋子”一樣。她很珍惜那段時光,因爲自己的嘗試,讓陽光照進了當時的夢想。儘管咖啡館如今倒閉了,她卻不認爲這是一種失敗。

  在和劉冰見面之前,我一直在“很多人咖啡館”旁邊的城市之光書店看一本名叫《因爲有你,所以參差》的書,作者名叫王森,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就想開間咖啡館》。在書裏,王森講述自己在臺灣考察時遇到的一些咖啡館,並一直認爲中國的咖啡市場潛力巨大,繼續點燃着許多人心中的咖啡館夢想。

  可是,當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想到劉冰的“很多人咖啡館”,當時也是因爲這種夢想而創辦的,最終卻不得不走向終結。我想,中國的咖啡市場真的有那麼大嗎?那些有夢想的文藝青年,都能夠開得起一家咖啡館,然後過上理想狀態中的生活嗎?

  “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很多年輕人。”這是我和劉冰得出的共同結論。(完)

  【編者手記】

  之前在網上看到劉冰和她的“很多人咖啡館”,覺得很有意思,便嘗試聯繫了這個姑娘,後來在微博上看到它正在被轉讓,覺得有些難過,細想之後,又更想知道這其中的來龍去脈了。很多東西,確實不能僅僅靠夢想就能支撐的,無論是開咖啡館還是做其他事,道理是一樣的。(編輯/甘球)

2015-01-12 17:08:17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交易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