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學 全球53個咖啡產地介紹4

作者:中國咖啡交易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06-03 04:51:12

  二十三。安哥拉

  曾是咖啡生產大國,如今前途未卜

  20紀70年代中期,安哥拉(Angola)每年出口咖啡350萬袋,其中98%是羅百氏特咖啡(這可能是非洲最好的羅百氏待咖啡),1990年總產量卻下降到20萬袋。

  安哥拉以前最好的品牌是安布里什(Ambriz)

  、安巴利姆(Amborm),及新裏東杜(Novo

  Redondo),它們都以始終如一的質量而聞名。安哥拉大部分咖啡出口到美國、荷蘭,當然還有葡萄牙。

  二十四。布隆迪

  來自戰亂地區的芳香濃香郁、口味柔和的咖啡

  布隆迪(Burundi)有世界上種類最繁多、經營最成功的咖啡業,且具有自身特色。該國咖啡是在1930年由比利時殖民者引進的,現只在小農場種植。不幸的是,其中許多農場都處在與戰亂頻繁的盧旺達(Rwanda)接壤的地帶,這給咖啡生產造成了壓力。布隆迪生產的咖啡,幾乎都是阿拉伯咖啡豆,而恩戈齊(Ngozi)的咖啡樹則種植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布隆迪的咖啡味道芳香濃郁,具有極佳的酸度,產品大多出口到美國、德國、芬蘭和日本。

  二十五。喀麥隆

  適於做蒸餾咖啡的深度烘烤咖啡豆

  阿拉伯咖啡樹在喀麥隆(Cameroon)的種植始於1913年,其品種是牙買加的藍山咖啡,但該國也同樣大量生產羅百氏特咖啡。喀麥隆咖啡的質量及特色與產自南美咖啡相當。該國最好的咖啡產自西北部的巴米累克(Bamileke)和巴蒙(Bamoun)兩地。此處,它還種植一些巨形咖啡豆和豆形漿果咖啡。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喀麥隆咖啡產量有所下降,羅百氏特咖啡產量由1987年的180萬袋降至1990年的110萬袋,同一時期,阿拉伯咖啡則由40萬袋降至20萬袋。如今由於國家咖啡監督局(National

  Coffee Supervisory

  Agency)加強了管理,可能會使咖啡的產量和質量有所回升。

  二十六。埃塞俄比亞(伊索比亞)

  咖啡的發源地――埃塞俄比亞

  咖啡樹源於埃塞俄比亞(Ethiopia),它原先是這裏的野生植物,“咖啡”這個名字源於埃塞俄比亞的小鎮—“克法”(Kaffa)。事實上,埃塞俄比亞許多咖啡樹現在仍然是野生植物,這種咖啡樹上生長的咖啡顆粒飽滿,略帶酒香。人類可能早在9世紀就已經知道如何栽培咖啡樹,但是到底是誰,如何培植,什麼原因仍然是個謎。埃塞俄比亞當地的傳說是:咖啡開始是僧侶用於晚間祈禱時保持頭腦清醒的東西。

  今天,埃塞俄比亞是重要的咖啡生產國,大約有1200萬人從事咖啡生產,是非洲主要的阿拉伯咖啡豆出口國。這裏的優質咖啡品質卓絕,值得找尋。

  在埃塞俄比亞可找到各種咖啡栽培方式:從成片的野生咖啡樹林和半開發土地,到傳統經營的小塊土地,直至現代種植園,應有盡有。大約50%的咖啡種植在海拔1500多米的地方。

  哈拉(Harrar)咖啡是埃塞俄比亞所有咖啡中生長地域海拔最高的一種。哈拉咖啡可分爲長咖啡豆和短咖啡豆兩種,其中,長咖啡豆最受歡迎。它有着柔軟的口感,帶有原野氣息的酒香,且略呈酸味,喝過以後令人難以忘懷。季馬(Djimmah)咖啡野生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以利馬咖啡(Limu)和巴貝卡(Babeka)咖啡兩個品牌出售。其他咖啡品名有來自中部的錫達莫(Sidamo)咖啡,以品牌名伊爾加查菲(Yirgachaffe)出售;還有來自拉卡姆蒂(Lekempti)的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季馬和錫達莫咖啡豆的外表不大討人喜歡,但口味甚佳。

  埃塞俄比亞咖啡豆中在市場上最少見的要算是伊爾加查菲咖啡豆,該咖啡豆出口日本和歐洲,但在美國極少見。這是因爲雀巢公司(Nestlé)所屬的德國咖啡烘烤商達爾邁爾(Dallmeyer)公司同伊爾加查菲咖啡的種植者建立了密切聯繫,從而獲得了該種咖啡豆最大量的單一供應。

  埃塞俄比亞咖啡的風味較難描述,它既不濃烈,酸味也不甚明顯。因此,不適於深度烘烤,否則很容易便會失去其特色。

  說到特色,埃塞俄比亞咖啡倒是與著名的摩卡咖啡有些相似。當然,優質的埃塞俄比亞咖啡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好咖啡相比,包括其可觀的價格。

  埃塞俄比亞咖啡的國內消費量是非洲最高的。在鄉村,它經常與一種被稱爲“亞當的健康”(Health

  of

  Adam)的香草一起飲用:新咖啡豆烘烤後與香草一起搗碎,再將混合物衝調,用小茶杯飲用,這經常當作薄煎餅的配餐,可提吊出薄餅中的甜椒味。

  咖啡業由埃塞俄比亞咖啡經營公司(the

  Ethiopian Coffee Marketing

  Corporation,簡稱ECMC)管理,該組織控制着90%的出口市場。埃塞俄比亞咖啡經營公司控制權有可能即將放鬆而使地方得到較大權力,這一舉措會使咖啡業整體受益,尤其是個體商人。埃塞俄比亞咖啡在每日拍賣中出售,大多出口德國、美國、法國和日本。

  二十七。科特迪瓦

  就數量而言,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之一。

  科特迪瓦(Cǒte

  d’lvoire)從未出產過質量最佳的咖啡,所產咖啡也極少出自阿拉伯咖啡樹。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它曾是世界上第三大咖啡生產國,年產500萬袋。甚至在今天仍是世界上第五大咖啡生產國,年產440萬袋。就羅百氏特咖啡的產量而言,科特迪瓦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年產680萬袋)。

  20世紀80年代科特迪瓦咖啡每公頃產量只有250公斤。這種狀況部分是由於貧窮,也因爲咖啡樹的老化。缺少投資及沒有長期經營計劃也影響了咖啡產量。

  科特迪瓦政府已開始採取積極措施來扭轉這種局面。全國咖啡管理委員會已重新組建,並精簡機構,已將一些生產活動轉交給私人公司管理。政府向生產高質咖啡的農夫提供最低價格保障,並鼓勵出口商直接從農夫手中購買。現在,80%的出口咖啡在歐洲共同體國家找到了銷路,主要買家是法國和意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科特迪瓦是咖啡走私的主要中心,在1993~1994年中多達2600噸咖啡被走私,主要路線是通過馬裏(Mali)和幾內亞(Guinea)兩個鄰國。

  二十八。肯尼亞

  罕見的好咖啡――以其濃郁芳香和酸度均衡而聞名。

  咖啡業內人士無不認爲肯尼亞咖啡是其最喜愛的產品之一,這因爲肯尼亞咖啡包含了我們想從一杯好的咖啡中得到的每一種感覺。它具有美妙絕倫、令人滿意的芳香,均衡可口的酸度,勻稱的顆粒和極佳的水果味。

  咖啡在19世紀進入肯尼亞,當時埃塞俄比亞的咖啡飲品經由南也門進口到肯尼亞。但直到20世紀初,波旁咖啡樹才由聖?奧斯汀使團(St。Austin

  Mission)引入。

  肯尼亞咖啡大多生長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方,一年中收穫兩次。爲確保只有成熟的漿果被採摘,人們必須在林間巡迴檢查,來回大約7次。肯尼亞咖啡由小耕農種植,他們收穫咖啡後,先把鮮咖啡豆送到合作清洗站,由清洗站將洗過曬乾的咖啡以“羊皮紙咖啡豆”(即外覆內果皮的咖啡豆)的狀態送到合作社(“羊皮紙咖啡豆”是咖啡豆去皮前的最後狀態)。所有的咖啡都有收集在一起,種植者根據其實際的質量按平均價格要價。這種買賣方法總體上運行良好,對種植者及消費者都公平。

  肯尼亞政府極其認真地對待咖啡業,在這裏,砍伐或毀壞咖啡樹是非法的。肯尼亞咖啡的購買者均是世界級的優質咖啡購買商,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像肯尼亞這種連續地種植、生產和銷售咖啡。所有咖啡豆首先由肯尼亞咖啡委員會(coffee

  Board of

  Kaeya,簡稱CBK)收購,在此進行鑑定、評級,然後在每週的拍賣會上出售,拍賣時不再分等.肯尼亞咖啡委員會只起代理作用,收集咖啡樣品,將樣品分發給購買商,以便於他們判定價格和質量.內羅畢(Nairobi)拍賣會是爲私人出口商舉行的,肯尼亞咖啡委員會付給種植者低於市場價的價格.最好的咖啡等級是豆形漿果咖啡(PB),然後是AA++、AA+、AA、AB等等,依次排列.上等咖啡光澤鮮亮、味美可口且略帶酒香.

  組織拍賣也是爲了滿足調配商的需求。這種拍賣會通常拍賣量較小(每宗3~6噸),有附有種植者標誌的樣品以供買家品賞。拍賣後,出口商按不同風味、不同質量及調配商所需的數量包裝。這爲調配商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注重質量的德國人和北歐人是肯尼亞咖啡的長期購買商。

  就國際範圍而言,肯尼亞咖啡的增長數量是顯而易見的,1969~1970年,出口80萬袋,到1985~1986年,出口量增到200萬袋。現在產量穩定在160萬袋,平均每公頃產量約爲650公斤.

  在近年咖啡價格突漲之前,肯尼亞咖啡的平均價格就一直在上升。1993年~1994年的價格比12個月前抬高50%。價格上漲主要是需求增加的結果.

  也有一些購買商,尤其是日本商人,已對肯尼亞咖啡業體系表示不滿.更有一些商人表示,該國咖啡質量已下降,並指出直接從農夫手中購買可能是提高質量的一種途徑.但不管怎麼樣,肯尼亞那樣詳細的規章條例及完善的程序對所有咖啡生產國而言都是一種值得借鑑的模式.

  肯尼亞咖啡借好萊塢電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的轟動而進一步揚名。影片中梅里爾?斯特里普(Maryl

  Streep)扮演的女主人公卡倫是一位作家和咖啡種植園主。許多人大概仍記得影片中那動人的美景和壯麗的日落,但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卡倫想在非洲擁有一個咖啡種植園的夢想.

  二十九。馬達加斯加

  該島自1989年以來,咖啡業私營化了,並解除了許多規定,其咖啡總產量每年高達100萬袋左右。由於馬達加斯加人喜飲咖啡,所以咖啡的國內消費量很高。該國的羅百氏特咖啡質量極佳,法國是其主要出口市場。

  馬達加斯加政府計劃咖啡大約2000公頃的羅百氏特咖啡種植園和大約5000公頃的阿拉伯咖啡種植園。因此,該島咖啡的發展有賴於它在阿拉伯咖啡方面的潛能,一旦開發成功,此咖啡有望成爲極品.

  三十。莫桑比克

  已沒有咖啡供應

  政治問題和內部紛爭使咖啡業一度興旺的莫桑比克(Mozambique)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優質咖啡曾產於該國中部的馬尼卡(Manica)地區,但現在這個國家已沒有咖啡可出口了.

  三十一。盧旺達

  優質咖啡出自水洗阿拉伯咖啡豆,該咖啡具有獨特而完美的風味

  盧旺達(Rwanda)咖啡以其水洗阿拉伯咖啡豆形式而言,是絕對優質的.就非洲而論,其咖啡業引入注目,因爲該國主要靠生產儘可能好的咖啡豆而興旺.

  盧旺達咖啡的口味被描述爲"青草香氣",帶有熱帶氣候特色.該國如此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有助於植物生長,咖啡樹像是被驅使着或被強迫着向上猛長,又像是因爲長得太快,而不能產出極品的咖啡豆.但是不管怎麼樣,該國咖啡那柔軟而濃郁的口味是很棒的.

  三十二。聖赫勒拿島

  拿破崙認爲,出自這個小島的唯一的好東西便是咖啡.

  聖赫勒拿島(St

  Helena)位於大西洋,距非洲2000公里,距巴西3500公里,人口約5000人。當然,該島出名是因爲1815年滑鐵盧戰役後拿破崙被放逐於此,並於1821年在該島去世。

  1732年,咖啡在聖赫勒拿島首次種植,是從也門用一艘叫做霍頓號(Houghton)的船運來的。儘管19世紀60世紀年代以來其他一些引進的植物均栽培失敗,但咖啡卻在這裏生根發芽,蓬勃生長。

  該島還經歷過一次咖啡改良運動,那裏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衛?亨利(David

  Henry)開始致力於發展島上的咖啡業,目的是生產出最優質的咖啡。聖赫勒拿島上的咖啡樹的種植完全靠自然條件,沒有機械,沒有拖拉機,甚至連被砍下來爲新咖啡樹騰出空間的雜木都被循環處理。

  三十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量小質優,口感柔和豐富的阿拉伯咖啡豆

  聖多美和普林西民主共和國(Sao

  Tomé and

  Principe)屬於火山羣島,是非洲第二小的一個獨立國,曾是葡屬殖民地,直到1975年才贏得獨立。赤道橫穿該羣島,這裏氣候炎熱溼潤,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盛產咖啡.

  1800年該國從巴西引進阿拉伯咖啡樹,至今98%的產品仍是阿拉伯咖啡.但是每年只有1000袋咖啡出口國外,其中大多數銷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三十四。南非

  味道芳香而酸度較小,讓人憶起中美洲的咖啡豆。

  南非(South

  Africa)的咖啡生產主要在該國的東北部,由萊索托(Transvaal)和莫桑比克之間的納塔爾(Natal),一直向北延伸至德蘭士瓦( Transvaal

  ),最南的極限是南緯30°;再往南去便由於早霜的危害而不能種植咖啡。

  該國的咖啡樹源於肯尼亞,質量優異。1975年用於種植咖啡樹的耕地只有1000公頃,但是1987年制訂了新的九年計劃,旨在擴大耕地面積,因些又增加了6000公頃耕地。

  有趣的是,該國咖啡樹上結出來的果實更像中美洲的咖啡豆(而肯尼亞纔是這種樹的原產地),其味道芬芳,酸度較小。

2015-01-19 19:35:27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交易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