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咖啡文化 朱苦拉咖啡引種年代各自表述及問題的提出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06-03 03:42:10

  1.1 記得那還是1995年春天,我和原華南熱作兩院的毛根海教授赴雲南西雙版納考察時,有幸看到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黃俊雄、張星燦1994年發表在《熱帶作物科技》第3期“雲南咖啡發展的回顧與展望”一篇論文,從中獲得雲南咖啡最早引種的信息,文中寫到“是1902年法國傳教士從自身的消費習慣出發,引種到北緯26°,海撥1400米的賓川朱苦拉”,由此“賓川朱苦拉”的地名在我腦海印跡裏閃亮,併成爲我夢寐以求和嚮往的小村莊。

  1.2 筆者認真研讀過四川大學張箭教授於2006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咖啡的起源、發展、傳播及飲料文化初探”,文中指出“在中國學術界,還未見過從農業史、風俗史角度研究咖啡的論文和專著;也未見過在哪本農史書、歷史地理書、飲食史書中有關於咖啡的一章、一節或一目”「1」。正是張教授的許多論述影響並鞭策着我們這一代咖啡工作者肩負起這一神聖歷史使命,去填補這個領域裏的空白。

  1.3 從2008年3月以來,雲南一家公司“先後召集中央、省內外近百家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通訊社、網絡媒體。根據新聞事件本身之需,分別採用實地採訪、座談會、見面會等形式。”、“2008年,媒體發表、播出了千餘篇(幅、條)有關(某公司)的新聞、通訊、專題等作品” 「2」。一時間,驚現1892年中國咖啡的“活化石”、中國咖啡的“發源地”、雲南小粒種咖啡的“祖先”、“他的父親跟田神父是好朋友”、“中國咖啡鼻祖”等相繼曝料,都依照一家謀體“新聞通稿”的口徑,賓川朱苦拉苦咖啡引種年代是1892年「3」。鑑於此,我國從事熱帶農業的專家學者、咖啡工作者、一切愛好咖啡的人士和消費者對突如其來的軟性文宣報導感到有些詫異。

  1.4 有三個問題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弄清楚:

  1.4.1 關於朱苦拉引種年代究竟是“1892年”或是“1902年”?

  1.4.2咖啡引種人法國傳教士田德能(中國名)及他出資所修建的朱苦拉教堂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

  1.4.3朱苦拉咖啡是“雲南小粒種咖啡的發源地”呢?或者僅是中國咖啡早期引種地之一。

  2、關於朱苦拉咖啡引種是1902年的推算與調查

  2.1 1981年冬天。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馬錫晉副研究員、副所長對朱苦拉咖啡進行了實地科學考察。當時馬教授見到的“高齡的社員”就是現還健在的杞光輝老人的父親杞永清(受訪當年78歲,1903年七月初七出生,1986年十月初七去世,享年86歲)。

  2.1 2009年1月3日賓川縣人民政府公開信息網刊登的記者陳清《八家媒體神祕探訪朱苦拉》一文中稱:“2008年最後兩天,新華社雲南分社、中國新聞報、中國經濟時報、江南遊報等八家媒體的10位記者徒步跨越“九十九道灣、八十八道坎”來到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朱苦拉,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探究和考察,爲開闢朱苦拉探險旅遊、弘揚古老的咖啡文化收集第一手資料”。也就是說,當時八家媒體的10位記者都拿着上面所談及的“新聞通稿”,突擊性造訪了朱苦拉村,所採訪的老村長李福生和杞光輝兩位老人,而1981年冬天,馬教授赴朱苦拉咖啡科考訪問及咖啡引種年代推算的是兩位老人的父親。

  2.2 馬教授與杞永清老人的訪談中有這樣一段公開的文字記載:“據作爲當時傳教士僕奴,現已高齡的社員介紹,此咖啡樹爲原法國天主教所植,收穫後,除了自己加工飲用外,並專送大理總教堂。咖啡種在教堂旁側,屬小粒種,來源不祥。推算爲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所植,到今年已達八十高齡”。「4」然而在“2008年,媒體發表、播出了千餘篇(幅、條)有關後谷咖啡的新聞、通訊、專題等作品”中全都表述爲1892年,整整提前了10年。那麼,究竟應該以那一種說法爲準呢?針對這一早期實地考察的推算年代與20多年後的媒體表述年代整一個年代十年的差別展開了調查。爲尊重歷史,查找根據,筆者通過閱讀收集、走訪座談、到圖書館、檔案館、政府部門翻閱書證和資料出處。

  2.3 我國專業的咖啡科技工作者最早的科學考察是1981年冬天。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馬錫晉副研究員、副所長對朱苦拉咖啡進行了實地科學考察,並發表過考察報告。“看了賓川朱苦拉1902年種植的咖啡樹,雖已年達八十高齡,不但未見老態,還仍能正常生長結實;並經查證爲我國現存小粒種咖啡樹,樹齡最高者後,頻發人深省,它至少說明和提供了:1、灌木或小喬木型植物,由於生勢較弱,一般壽命是不太長的,但朱苦拉的小粒種咖啡樹雖已種植八十年,仍能正常成長,說明該物種的生命力是堪稱旺盛的。2、對小粒種咖啡樹壽命長短威脅最大的天牛和鏽病等病蟲害,我們在調查中並未發現此類病蟲害或其受害遺蹟,這更證明了在雲南這類廣大的燥熱、高緯度,中海拔地區,小粒種咖啡樹的長壽,不僅是由於氣候條件能滿足其生長要求,而且對其爲害威脅最大的病蟲害等也是輕的,不易釀成災害的。三、朱苦拉小粒種咖啡樹不僅成活了八十年,並仍能正常結實生長,且有較高收益,說明了此品種經濟壽命之長,收入效益之高,不愧譽之爲“搖錢樹”的美名。更增強了我們積極研究發展,造福人民的信心和決心。四、過去國內外的生產,研究資料指出:小粒種咖啡投產數年的即行衰老,必須進行人工更新,才能獲得活力,使之持續生長結實。管理上爲了方便採摘,長到一定高度後即行摘頂,而從朱苦拉的老咖啡樹看,本身即具有自然更新持續生長結實之力,並且摘頂過早,可否造成樹勢早衰,產量不穩之患,有待進一步探討。五、在種性上,仍爲一雜結合羣體。紅頂株(鐵皮卡變種)佔31%,綠頂株(波邦變種)佔69%,與德宏,保山小粒種的羣體組合比例相反,這可證明其品種及來源不是一致的(德宏,保山種來源於緬甸)。我們已將其原種分株採回種植,以作進一步觀察研究。”

  2.4 中共賓川縣委統戰部1988年12月編寫《賓川縣統戰志》中第97頁記載:“賓川天主教,是清末(光緒三十年)一九O四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段國章等人來賓川”。

  2.5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誌叢書《賓川縣誌》於1997年8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第780頁天主教一節中記載了朱苦拉咖啡引種人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田德能何時被派到朱苦拉修建天主教教堂的,也就是引種咖啡的準確年代。《賓川縣誌》原文所載“清光緒三十年(1904),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田德能,(中國名)受大理教區教會派遣,帶魯鴻儒(法國籍)、鄧培根(四川人)、到賓川及附近地區傳教,田任司鐸(神甫)先至力角、片角一帶,宜傳教義,發展信徒。”、“是時,魚泡江地區東昇“順江王”張邑清飛揚跋扈,強佔土地和人口,民憤極大。彝族杞幹文等人請田德能幫助訴訟,官司打贏後田德能獲得很多田產,天主教徒很快發展到數百人,勢力影響到今平川、古底、鍾英的很多地區。田德能出資在彝族聚居區朱苦拉村(原稱繞過來)建經堂一所,由魯鴻儒專管,下有修士、修女、傭人。田、鄧二人巡迴行醫、傳教。隨後,古底五里村民衆將文昌宮送與田德能做經堂。”

  2.6 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由劉鼎寅、韓軍學著《雲南天主教

  史》一書第428頁中根據高而謙造《雲南教堂冊》明確記載:“教堂

  名及地址:天主堂,賓川州平川朱苦拉;創建時間:光緒三十年(1904

  年)” 史料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說明,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田德能確實是

  1904年才首次到了賓川州,到了朱苦拉,纔出資修建了天主教堂,並種下第一棵僅供自已飲用的咖啡樹。這一事實還被中共平川鎮委員會、平川鎮人民政府2005年編印《古鎮平川》第59、60頁的記載更證實了這一點。

  2.7那麼,田德能神父在派到朱苦拉之前在哪裏?做什麼?何時離開中國等?筆者在調查中找到了答案,(1)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著,由楊學政主編的《雲南宗教史》一書第358頁中是這樣記載的:“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法籍傳教士田德能才被派往賓川縣傳教,先後在賓川縣古底五里村與平川諸苦拉兩地各建起天主教堂1座。遺憾的是,田德能神父在賓川傳教的舉動,彷彿步張若望等人的後塵,而且田德能的能耐也夠大,將賓川知州汪壽春拉爲幫兇,幾年間搞得賓川境內怨聲載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終於爆發“賓川教案”,田德能只好逃離賓川。”;(2)《雲南天主教史》一書第396頁中記載是:“田德能(?~1912年),法籍傳教士。19世紀末年到雲南,先在平彝縣(今富源縣)天主堂、永勝縣片角新街天主堂,後到賓川傳教,因其在賓川胡作非爲,1908年引發“賓川教案”後逃離賓川。1911年到昭通縣城天主堂任本堂神父,一年後死於昭通縣城。”。

  3、朱苦拉咖啡引種年代應該是1904年的結論

  3.1 綜上所及,有案可查的歷史本來面目證實,朱苦拉引種咖啡的

  年代是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朱苦拉確實是雲南咖啡早期引種

  地之一,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它的成因跟當時巴黎外方傳教會1904

  年的組織派遣有關,跟傳教士田德能飲品愛好和1904年他出資修建

  天主教堂有關。也就是說,所謂1892年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根據雲南農業科院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黃俊雄、張星燦教授的《雲南咖啡發展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提到:“這一部份種源後來擴散到河口、開遠、賓川、鶴慶(黃坪)和麗江、雙柏、大姚等縣,這批原種目前在雲南的栽培面積不大。”經走訪雲南咖啡科研院所,並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目前暫時還找不到朱苦拉咖啡向外傳播擴種的詳細的線索和數據。

  3.1 2010年1月19~22日,筆者終於實現了對朱苦拉村古咖啡林的實地科學考察,20日下午在老村長李福生家中(今年84歲)的拜訪談話:老人家說:“朱苦拉村一共來了三個神父,第一個田神父我不清楚,我只經歷了兩個神父,一個段神父,他在這裏的時間最長;一個顧神父,顧神父在解放前一年來到這裏還不到一年,就在下邊的漁泡江游泳時被淹死掉了。1948年我發動全村43戶種植了80多畝咖啡,後因1984年的一場大雪,被凍死了,只保存了現有的13畝。田神父當年在教堂牆外種下那棵咖啡樹在1997年自然死掉了”。由此還印證了雲南省熱作所的馬錫晉教授1981年咖啡科技界是第一個看到了這棵由法國傳教士從國外引進種植的原種。

  3.2 2010年1月20日的實地考察,我們按計劃對賓川縣平川鎮朱苦拉村的地理地貌、24小時的氣溫及相對溼度、土壤、咖啡樹品種的生物學特徵、採果取樣及當地民間傳承的咖啡豆的土法加工過程,如:牙齒脫殼、杵臼脫殼、焙炒、石磨碾粉及煮咖啡等。

  3.3 朱苦拉村共84戶人家,378人。咖啡林位於北緯26度,海拔高

  度爲1400米,土質爲水成岩片狀石礫結構的徒坡斜臺地上的黑黝沙

  土壤,PH值6.5,中性略偏酸。晝夜溫差大,早上8:00分、溫度:

  9℃、 相對溼度62%;中午13:07分、溫度21℃、相對溼度43%;

  下午18:57分、溫度:21℃、相對溼度14%;晚23:43分、溫

  度:18℃、相對溼度22%。

  3.4 咖啡林佔地8658平方米,據該村統計尚存咖啡樹1134株,其中有24株已有100餘年的歷史。系灌木,呈現自然生長態勢,失管,紅頂株(鐵皮卡變種)和綠頂株(波邦變種)均有,兩種比例難難以精準,但無其它混種。咖啡樹高度:3-5米;葉片:長5.5-13釐米,寬3.5-5釐米;葉先端:葉先端漸尖,漸尖部分長0.5-1.15釐米;葉脈:側脈9對;葉柄:葉柄長0.8-0.15釐米;葉片形態:全緣或邊緣呈淺波狀,兩面無毛。

  3.5 根據《賓川縣誌》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田德能在州城購買一家宗祠(今州城村公所所在地)作經堂,四處傳教” 。2010年1年22日上午10點許,我們找到了田德能天主教傳教士當時買下的賓川縣州城南街的一家宗祠,這個曾用作天主教堂是繼1904朱苦拉天主教堂之後的擴張產物。我們隨訪了在原教堂門院內的老人①:劉樹華(72歲)說:“我懂事時就聽說這棵樹和這棟房子同歲數了。” 受訪老人②:郭家劉(82歲)說:“我當小孩子時,常常看到穿着一身黑衣服的人,帶着十架進進出出。”

  3.3筆者查閱了大量的雲南農業史料、宗教研究、地方誌、報刊雜誌和網絡媒體的資料,表明朱苦拉咖啡引種的準確年代是1904年。朱苦拉咖啡早期引種純屬天主教外國傳教士在我國傳教的產物。有據可查的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田德能因受派遣到達賓川境內傳教是1904年,同年出資修建了朱苦拉天主教堂,田德能在教堂旁側種下了第一棵咖啡樹。田德能在賓川境內傳教僅4年多,後因“賓川教案”於1908年被驅趕出賓川,1912年死於昭通縣城。從1908~1949年朱苦拉天主教主要執教的是段神父。

  【參考文獻】

  1、張箭,“咖啡的起源、發展、傳播及飲料文化初探”,中國農史2006.2

  2、胡路,“中國記者中的後谷咖啡”,中華新聞報社雲南記者站 2009年3月

  3、保護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後谷之源”媒體見面會新聞稿之一、之二

  4、馬錫晉,《訪“咖啡發祥地”賓川朱苦拉》,雲南農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 1981

2015-02-07 16:40:4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