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一種醇香曼妙的生活方式

作者:中國咖啡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06-29 10:46:29

  時光荏苒,轉眼間進入咖啡業打拼已近五年。這五年間,我們逐漸成長壯大,更眼見我國咖啡消費逐漸由神壇走向大衆,由雲端飄落實地,由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變成每日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君不見街頭那些端着咖啡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君不見寫字樓中喝着咖啡忙碌工作的白領們?君不見咖啡館裏縱論談笑的男男女女?君不見穿梭於全球各地咖啡莊園的中國商人?隨着中國融入世界,咖啡也融入了生活。當咖啡館日漸變成人們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間,咖啡已演繹爲一種曼妙醇香的生活方式。

  咖啡,作爲全球貿易額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自然資源類商品,作爲極具保健功效的宗教聖品(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作爲富含唯一合法興奮劑——咖啡因的時尚飲品,地球上有超過十億人每天早晨起牀後的第一件事便是享受它,它更在商業領域創造了星巴克、COSTA、綠山、雀巢、麥咖啡、85度C、上島咖啡等無數傳奇,孕育了大量新興文化產業與增值服務,2010年筆者在香港參加展會,還有一位資深美國同行將其譽爲“網絡信息時代最激動人心的傳統產業”,他更告訴我,包括麥當勞在內的很多餐飲巨頭都轉向去大力發展咖啡,甚至是將整個戰略重心偏向咖啡。一種自豪感和欣慰感油然而生。

  市場規模迅速崛起的咖啡,似乎遠不如葡萄酒那般絢麗多姿,也不如中國茶那般清雅迷人,但這種默默無言又海納百川的威力才最是強大無敵——在咖啡館裏不管是喝葡萄酒、喝茶還是喫中餐、西餐都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爲了。在咖啡館裏,不管是一個人發呆,還是情侶間私語,甚或是一羣人暢談嬉鬧,都非常合理,這就是咖啡兼容幷包的偉大力量。還有一種比較偏激但不無道理的比較式論述:在咖啡館品茶喝酒非常合情合理,但在茶館裏喝咖啡酗酒就怪異無比了。你能反駁嗎?

  有人說,酒神崇拜是人們渲泄情感的需要,也是葡萄酒孕育的原始土壤。咖啡與茶的首次興起卻均與宗教相關,前者是伊斯蘭教,後者是佛教——神清氣爽的教徒能夠更加虔誠、持久的從事宗教活動。再往後,歐洲人對咖啡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絲毫不忌諱它的出身——異教徒的聖品,於是咖啡因將歐洲從酒精沉醉中喚醒,讓歐洲站在了世界之巔。地理大發現、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網絡時代……一波一波的浪潮均與咖啡的內在驅動有關。與此同時,中國茶文化則分道揚鑣,走向了“靜心、養氣、修身、天人合一”的另一條道路。這些年從事咖啡文化傳播時,筆者喜歡用咖啡比作積極入世的儒家哲學,而將中國茶比作無爲出世的老莊哲學。儒家與道家是構成中國人完整人生態度的兩種缺一不可的元素,一帆風順時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遭受打擊時則黃老哲學暗夜滋生,何等美妙啊!或許,咖啡與茶也將成爲相生相存、共同點綴中國人生活的兩大飲品。

  咖啡消費的崛起,使得一家家咖啡館成爲都市奇葩,將其定位於餐飲業、專注於餐飲經營的有之;將其定位於文化產業,爲此注入了豐富人文內涵的也有之;更多的咖啡館選擇了“騎牆而居”,在日常餐飲經營之外,好似一個個奇妙的容器、一個個寬廣的平臺,一個個博大的載體,大量新興的文化元素、商業模式和商業機會在此醞釀。我們有位學員,因爲喜愛魔術,便在自己的咖啡館裏玩魔術,辦魔術沙龍,賣魔術道具,不想短短兩年漸漸玩出了名堂,打出了名頭,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朋友不絕,收益自然也很可觀。

  “我不在咖啡館,便在去咖啡館的路上……”一句被人們津津樂道且廣爲傳播的話追根溯源已逾百年,卻恰是咖啡文化最真實的寫照,縱使不在咖啡館,也有一縷滋味縈繞口舌之間,好一種醇香曼妙的生活方式。

2015-04-16 18:48:14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