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咖啡引種擴種史(五)

作者:中國咖啡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07-01 05:13:48

  1.中國咖啡種植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期(1952-1961)

  至40年代末期,據有歷史記載的數字,海南島有橡膠園2173.33公頃,共有橡膠樹86.76萬株,年產幹膠199噸;種植咖啡30餘萬株,年產咖啡豆1噸「1」。據50年代初期調查,澄邁縣福山地區留下的咖啡數量較多,共有7萬株,其中,大吉村有4萬多株,福山農場(紅光農場)1萬多株。據1954年調查,全島共有29萬多株「2」。雷州半島引進咖啡是在1949年前後。徐聞縣老歸僑陳景堯從馬來亞帶回一些阿拉伯小粒種子,育苗後,種植在坑仔村。

  新中國成立之時,百廢待興。這個剛剛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以及連年戰亂中走出的國家,進入了全面的社會轉型:經濟、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等都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變化、發展、創新。積極的、科學的、進步的事物,在與消極的、愚昧的、落後的事物的立與破的對抗中成長壯大。爲鞏固新生政權和提高人民羣衆對新民主主義政治的認同感,加速社會變革的完成,以毛澤東爲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致力於恢復國民經濟。廣東的農墾事業是在建國後由國家投資,在國有土地上開墾、建設、經營而發展起來的一項嶄新的事業。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對農墾事業十分關心,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董必武、陳毅、劉伯承、葉劍英、鄧子恢、郭沫若、王震等均曾親臨墾區視察,關心咖啡事業的發展。1952年,新中國第一家咖啡專營廠商——太陽河咖啡廠成立於海南省萬寧縣興隆鎮的華僑農場。

  廣東農墾發展咖啡種植業是從1954年開始的。以原來的咖啡樹爲基礎,認真選擇種子進行繁殖。1955年,海南墾區各國營墾殖場栽植咖啡127.47公頃。1956年,華南墾殖局向國家申請外匯,從印尼、馬來亞進口一批咖啡種子共581.6公斤;並將這批種子分發給海南墾殖分局、粵西墾殖分局、合浦辦事處、燕塘墾殖場、華南亞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以及各縣示範農場等單位試種。從1956年至1959年的4年中,共種植咖啡1426.67公頃。種植咖啡(含試種)的單位達55個農場(站),其中:海南墾區有33個農場(站),種咖啡906.67公頃;粵西墾區有22個農場(站),種植(含試種)咖啡520公頃。在這4年中共生產幹咖啡豆53.7噸。這是廣東農墾發展咖啡種植業的第一個旺盛時期「3」。

  雲南省五十年代爲滿足東歐國家和蘇聯的需求,促進了保山市潞江壩咖啡的發展,使潞江壩成爲全國第一個小粒種咖啡生產基地。目前(1994年)這批原種仍爲雲南小粒種咖啡的當家品種,面積達到2666.67公頃,當然其原始母株已不存在。但從目前大田種植的情況來看其品種結構鐵畢品種佔83.6%,波幫品種佔16.4%。目前這批原種的種子不僅提供省內種植的需求,而且提供海南、廣東等地種植,同時也不斷提供相應的栽培技術資料。這樣就使保山市潞江壩成爲我國小粒種咖啡的科研中心和發祥地,對咖啡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4」。

  雲南農墾咖啡早期試種擴種全記錄(1955~1980)

  序號

  單位

  試種年代

  試種面積(公頃)

  種植年代

  種植面積(公頃)

  收成年代

  產量(噸)

  備註

  1

  德宏分局試驗站

  1956

  8.2

  1961

  458.6

  1961

  34.6

  2

  國營潞江農場

  1955

  不詳

  1959

  100

  1984

  454.6

  公頃產達2854.05公斤

  3

  國營新城青年農場

  1956

  0.97

  1957

  15.4

  1960-

  1985

  307.33

  公頃產達5692.5公斤

  4

  國營雙江農場

  1956

  10.47

  1956

  10.47

  不詳

  不詳

  1975年全部改種

  5

  國營遮放農場

  1956

  53.33

  1961

  84

  1985

  1.52

  投產面積13.73公頃

  6

  國營河口農場

  1955

  0.51

  1985

  4.47

  0.43

  7

  國營景洪農場

  1958

  不詳

  1979年

  246.67

  不詳

  8

  國營橄欖壩農場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9

  國營畹町農場

  —

  —

  1960

  不詳

  —

  —

  10

  國營勐省農場

  —

  —

  1959-1961

  186.67

  —

  —

  1963年全部報廢

  11

  國營天保農場

  —

  —

  1959

  84.93

  不詳

  —

  1963年全部報廢

  12

  國營八布農場

  1960

  13.33

  1980

  2.28

  1982-1985

  67.28

  13

  國營健康農場

  1958

  320

  1962

  85.6

  不詳

  —

  1961年全部報廢

  14

  國營思茅農場

  —

  —

  1968

  不詳

  —

  —

  15

  國營孟連農場

  1962

  2

  1985

  2

  16

  國營勐養農場

  —

  —

  1958

  239.6

  1961

  1.94

  收穫面積22.67公頃

  17

  國營孟定農場

  —

  —

  1959

  10.4

  1985

  47.69

  收穫面積85.87公頃

  雲南省農墾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咖啡生產,主要在臨滄地區的雙江農場和德宏分局試驗站種植,面積18.67公頃;也在遮放、河口、潞江、景洪、橄欖壩等場小面積試種。因各地環境適宜咖啡生長,從1957年起,各農場便大面積發展,出現了雲南農墾咖啡種植史上的第一個高潮。1960年,全墾區種植面積達2186.67公頃,佔全省種植面積的60%左右,約佔全國栽培面積的1/4「5」。

  1952-1961年,中國咖啡種植業發展處在第一個高潮期中,全國咖啡種植面積主要以海南島、雲南省農墾爲主,總面積爲5066.67公頃,其中:海南島爲1426.67公頃(栽培品種爲羅伯斯塔);雲南爲3644公頃,其中雲南農墾爲2186.67公頃,佔60%左右;全省農村爲1457.33公頃,佔40%左右(栽培品種爲阿拉畢卡)。

  2.中國咖啡經歷國家宏觀調整的低落期(1962-1980)

  1960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再次強調要縮短基本建設戰線。1962年初召開七千人大會之後,中央的認識才逐步一致。到了1962年4月,中央批轉中央財經小組“關於討論1962年調整計劃的報告”以後,纔對多年來基建戰線過長的問題,認真着手解決。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際市場咖啡滯銷,廣東農墾貫徹“以糧爲綱”的經營方針和解決“糧食自給”問題,1962年起停止發展咖啡。原有的咖啡園大部分處於荒蕪狀態,病蟲害嚴重,粵西墾區所有咖啡園全部自然淘汰,海南墾區的咖啡園保存一小部分,至1974年只保存153.33公頃。

  筆者曾從雲南農墾的官方資料中,在因國家宏觀調整而出現的我國咖啡產業的低落期中,對擁有66.67公頃以上咖啡種植的農場進行了備忘統計:如雲南潞江農場種植的咖啡系阿拉比卡小粒種咖啡(屬鐵皮卡和波邦),1955年引種成功,以後逐年都有較大發展,1959年即達到100公頃。60年代由於市場和價格的原因,農場曾大砍咖啡,到1978年只保留了20.33公頃,已是當時國內最集中、最大塊的小粒咖啡種植地;

  國營勐養農場1958年定植239.6公頃,1960年大面積感染鏽病,1961年收穫面積僅有22.67公頃,總共產咖啡豆1.94噸,公頃產量577.5公斤。以後,除保留二隊的0.67公頃試驗地外,全部報廢;

  臨滄地區農墾分局雙江農場1956年率先試種咖啡10.47公頃,1959年,各農場相繼種植,到1961年,總面積達到240公頃,部分開始投產。1962年冬至1963年春,墾區遭到罕見霜凍,勐省農場咖啡從95.67公頃減少到9.4公頃,損失92%,勐撒農場從73.67公頃減少到40公頃。到1970年全墾區只剩下2公頃,原種面積幾乎全部報廢;

  國營勐省農場1959~1961年曾種植咖啡186.67公頃,投產後因遭嚴重寒害,1963年全部報廢;

  文山州農墾分局文山墾區1959到1964年,咖啡種植面積最大達到508.27公頃,合計生產咖啡豆3.74噸。後因外銷受阻,被迫轉產。

  雲南農墾1961年以後,由於受產品銷路的制約,大量未投產的咖啡樹被毀,到1970年,僅潞江、新城兩農場剩下37.07公頃。此後雖有所恢復,但到1980年,全墾區栽種面積僅有78.53公頃。

  綜上所及,中國咖啡產業在國家宏觀調整出現我國咖啡產業的低落期中,全國的咖啡種植業嚴重萎縮而進入了最低落時期。其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1)中蘇關係的不斷惡化和當時閉關鎖國政策及帝國主義的封鎖;(2)國家宏觀經濟調整,國家農業的重點是解決關乎人民溫飽的糧食問題;(2)特別是正值十年動盪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咖啡的消費也被視爲資產價級生活方式,國內市場銷量很有限,價格下滑,出口受挫;(4)咖啡植區病害蟲害嚴重,擴種及產量受制。

  3.中國咖啡隨着國家改革開放而迎來恢復期(1981-1989)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成就是: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爲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1980年國家四部一社在雲南保山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咖啡會議。

  時隔近20年後的1980年,作爲雲南墾區第二個主業,咖啡又開始重新發展,咖啡主要種植小粒種,品種有波邦和鐵畢卡。八步農場首先定植8.73公頃。1981年起,天保、健康先後在植膠區上限地帶開始種植,到1985年,累計面積達到225.8公頃。1982年咖啡投產,產幹豆5.08噸,1985年產量上升到38.7噸。前後共生產咖啡豆108.82噸,其中後期生產105.08噸。八布農場是以咖啡爲主的農場,到1985年,面積發展到71.47公頃,1982~1985年共生產咖啡豆67.28噸,佔全分局總產的64.0%。該場建有1座日處理50噸鮮果的簡易加工廠。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隨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雲南項目和雀巢、麥氏等咖啡專業化生產集團的參與,咖啡價格升溫,最高達30元/千克,到1988年底全省面積恢復到1333.33餘公頃,其中保山市潞江壩有666.67萬餘公頃,總產量500噸左右,但尚未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1986年,國家商貿部會同海口市政府一起向銀行貸款5000萬元,籌建海口力神速溶咖啡廠,同時從國外引進了中國第一條速溶咖啡生產線。1987年下半年開始安裝調試,到1988年投入生產,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標準,是中國咖啡率先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先進設備的成功案例。

  1980年至1987年,廣東農墾共種植咖啡3620公頃,其中海南農墾局種植1886.67公頃,通什農墾局種植1300公頃,粵西農墾局種植433.33公頃,這是廣東農墾咖啡種植業最旺盛的時期。

  4.中國咖啡產業化綜合發展的顛峯期(1990-2008)

  1992年,雲南咖啡廠成立。是中國政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咖啡合作項目。企業總資產2300萬元人民幣,企業隸屬於雲南農墾集團公司。企業於2004年遷至中國昆明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佔地總面積15751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主要建築:車間1248平方米,倉庫1774平方米,辦公樓866平方米。該廠工藝設備:全套進口德國NEUHAUS公司全自動旋轉流滑牀式咖啡焙炒生產線,意大利OPEM公司真空整型咖啡粉自動包裝機和ICA公司焙炒咖啡豆單向閥保鮮自動化包裝機,實現了全封閉自動化生產。年生產能力1000噸,是國內生產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烘焙咖啡專業生產廠商。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着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方針,以及出口創匯,雲南咖啡不斷打入國際市場,由於品質優良而受消費者的歡迎,已成爲雲南主要的創匯農作物。同時,這個發展態勢促進了思茅等地州咖啡種植業的發展。雲南全省總面積已達4666.67公頃,產量達800噸左右,穩步增長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開始了雲南咖啡種植業的第三個熱潮。

  1997年4月雲南德宏州宏天集團成立,主營咖啡、橡膠貿易,經過多年發展成爲國內最大的咖啡種植、加工及深加工一體化的企業。宏天集團2001年被評爲雲南省13戶“先進私營企業"之一;2002年至今被國家九部委連續評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宏天集團是全國咖啡行業唯一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宏天集團“後谷”商標被評爲雲南省著名商標。

  1998年,《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咖啡產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咖啡產業終於迎來發展契機。“從1998年起每年需注入1.4億元資金。爲了確保按計劃順利實施,在堅持企業和農民投入爲主的前提下,省政府決定從財政支農資金、水利基本建設資金、生物資源開發專項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省熱帶地區開發專項貸款、外貿出口商品專項貸款、扶貧資金等方面籌集資金,多方配合,有償無償資金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加快咖啡產業的發展”。由此,歷史裏程碑似地定格爲我國咖啡產業化綜合發展已進入顛峯期。

  1999年駝峯咖啡莊園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是雲南省專業從事高品質的高山有機咖啡種植、加工、烘焙、銷售的民營企業。保山駝峯咖啡莊園有限公司投資1970萬元開發建設的咖啡種植園位於雲南保山怒江大峽谷、高黎貢山畔。咖啡園裏種植着266.67公頃純正的“阿拉比卡”高山咖啡品種,平均種植海拔1300米。

  2007年宏天集團成功引入雲南省工業投資控股集團公司下屬的雲南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雙方共同成立德宏後谷咖啡有限公司,作爲雙方發展咖啡產業的平臺。於2007年12月在德宏州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註冊成立,公司註冊資本15000萬元。公司現有員工700餘人,其中,咖啡技術員400餘人。截止2008年公司共開發咖啡種植6666.67公頃,其中自有基地4200公頃,帶動農戶發展2466.67公頃,帶動農戶近3萬戶。公司新建項目3000噸速溶咖啡純粉生產線,已於2008年9月全面投產。

  國家農業部制定的熱帶作物發展規劃,把雲南列爲發展咖啡的重

  點區域,雲南省政府也多次提出加快咖啡產業發展的意見和措施。通過多年的努力,雲南咖啡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爲獨具優勢的特色產業,是我省少數民族聚居熱帶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新興產業。雲南咖啡產業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2007年,全省咖啡種植面積達2.04萬公頃,投產1.9萬公頃,

  年產咖啡豆2.9萬噸,平均產量1 500公斤/公頃以上,居世界先進水平。目前,雲南咖啡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咖啡總面積和總產量的97%以上,與1990年相比,全省種植面積增長5倍,產量增長27倍「6」。

  來自雲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協會2009年

  8月3日的信息發佈稱:我省具有適宜小粒種咖啡生長的獨特自然環境,品質優異,被國際咖啡組織(ICO)評爲一類產品,具有較好的國內外國際市場。國外和國內的著名咖啡企業多看好雲南小粒種咖啡,這爲加快雲南小粒種咖啡產業發展提拱了良好的機遇。2008年,全省各種咖啡種植面積達21333.33公頃,年產咖啡豆3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的第1位,實現產值6億元,成爲熱區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優勢區域佈局:重點佈局在瀾滄江、紅河、怒江等流域的寧洱、思茅、瀾滄、潞西、景谷、墨江等16個最適宜小粒咖啡種植的縣市,同時佈局相應的粗加工廠,在昆明建立咖啡精加工中心。

  發展目標和主攻方向:2012年,咖啡種植面積發展到22666.67公頃,實現年產幹豆3.6萬噸,培育10個龍頭企業,其中將2個發展成爲產值上2億元的龍頭企業,咖啡產業產值達15億元。主要以鞏固現有咖啡種植面積,重點扶持咖啡加工型龍頭企業,主要面向歐洲和周邊國家,爭創雲南咖啡豆知名品牌和精加工品牌,提高雲南小粒咖啡的知名度和國家在國際市場的佔有份額。

  2020年,將咖啡種植面積穩定在26666.67公頃,實現年產幹4.5萬噸,把2個龍頭企業發展成爲產值上5億元的龍頭企業,咖啡產業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

  由此可見,雲南省咖啡產業不僅其咖啡種植面積與產量佔全國95%以上,而且咖啡出口量與創匯額,速溶咖啡生產的規模都位居全國之首。2007年3月5日《雲南咖啡種植技術》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農業節目《科技苑》欄目中播出,這是繼上期《彩雲之南咖啡香》在央視七套播出以後,再次宣傳雲南咖啡的節目。

  在此間,海南島咖啡種植業由於諸多原因,出現逐年衰減態勢,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到2008年底至,全島僅存近333.33公頃,主要種植面積仍在澄邁縣的福山鎮。但是,海南島熱門火爆的旅遊業,極大地推動了海南的旅遊購物業,在海南的工商界如品香園、怡然、南國、春光、香聖等幾十家企業銳意開發咖啡系列產品,並強勁拓展海南乃至全國市場。海南興隆咖啡、福山咖啡、速溶咖啡、椰奶咖啡、咖啡提取物風靡全國市場。海南島已從單一發展咖啡種植業轉向了以咖啡深度加工及三合一咖啡市場的開發爲重點,成爲國內咖啡市場營銷不可忽視的一支主力軍。

  5.農業科研院所助推中國咖啡

  筆者擬稿至此,心情激盪而凝重。中國咖啡、特別是雲南小粒咖啡在中國大陸通過幾代人的執著耕耘,幾經坎坷和曲折,能發展到大規模產業化的今天,能被國際咖啡組織(ICO)評爲一類產品是來之不易的。筆者認爲,雲南小粒咖啡能迅速在中國大陸的崛起與我國農業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的卓越努力是分不開的。毫無疑問,科技助推了中國咖啡的發展。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雲南咖啡植區鐵皮卡和波邦變種咖啡的病蟲害比較多,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鏽病、旋皮天牛和根粉蚧,大大制約了雲南小粒咖啡的發展。事實上,雲南小粒咖啡系阿拉比卡(Arabica)中的鐵畢卡(Typica)和波邦(Bourbon)兩個經典優質咖啡品種混合栽培於雲南高原特定地理氣候環境下的變種咖啡。1991年又從肯尼亞引入了卡蒂莫(Catimor)系列品種,由於這兩個品種形態和習性相似,因而兩者在雲南多混合栽培。均屬阿拉伯種(又稱小粒種)的變種。

  1967-1968 年雲南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德宏所)從印度引進抗鏽小粒種咖啡S288 進行試種;先後兩次從德宏州農科所引入抗鏽咖啡品種S795、S288,共37株,種在果園保存。新一輪發展咖啡配置抗鏽咖啡品種是重中之重。科技工作者對S288咖啡寄予希望,通過18年的保存和試驗觀測,已經證明該品種是理想的抗鏽品種。

  1985年10月德宏分局試驗站由德宏農墾分局科辦主持,邀請農墾設計院、版納分局、德宏州科委等單位的專家到會,對“抗鏽咖啡S288引種試種”科研成果進行驗收鑑定,與會專家都認爲該品種是一個難得的抗鏽品種,對該所在“文革”困難期間將這個品種保存下來給予高度評價,一致通過了科研成果的驗收鑑定。建議在溼熱區大力推廣,並開始在州內省內推廣應用。種子引往華南、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紅河、文山等地栽培。推廣種植面積到達21333.33公頃。“抗鏽咖啡S288引種試種及推廣”獲1985年度德宏州科技進步二等獎。不過由於該品種是20世紀30年代印度選育的咖啡抗鏽品種,故除了抗鏽性外,產量和其它農藝性狀已落後,滿足不了生產需要。

  原雲南德宏州農科所高級農藝師餘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從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植保所調來德宏開展咖啡鏽病研究工作,是我國咖啡鏽病研究的專家。1985年他調回原單位工作後,於1986年再度到雲南德宏進行咖啡調查,保山潞江農場姜平陪同他到單位舉辦了咖啡學術報告。餘浩就大家關心的咖啡高產問題闡述了咖啡結果大小年是咖啡植物生理學的特性。姜平從園藝措施上論述瞭如何控制咖啡大小年的發生。技術員段保亭陪同兩位專家到潞江壩考察了咖啡園。餘浩調回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工作後,仍然是進行咖啡鏽病研究。

  餘浩多年在德宏工作,瞭解德宏種植咖啡條件好,只是鏽病問題制約了咖啡的發展。根據他在德宏研究咖啡鏽病的結果表明,產量越高的那年咖啡鏽病越重,再噴多少波爾多液也沒有效果。所以他回海南後,藉助熱帶作物研究院與國內外科研機構聯繫便利的有利條件,與葡萄牙咖啡鏽病研究中心(以下稱CIFC)取得聯繫。1988年他從 CIFC的主任卡羅斯博士那裏獲得了卡蒂姆CIFC7960(F6)、CIFC7961(F6)、CIFC7962(F6)、CIFC7963(F6)等系列抗鏽咖啡品種,並將綜合性狀表現好的CIFC7963(F6)咖啡寄給了本所和保山潞江農場的姜平。1988年5月該所將寄來的21克(102粒)於同年播種育苗,得苗50株;1989年6月定植在試驗隊的路邊平地,植距1.5×2米。1992年保存39株,並進行抗鏽性及適應性觀測,第一代種子引到溼熱區的瑞麗農場六分場、遮放農場試驗站、遮放農場四分場、潞西市象滾塘鄉、隴川縣龍江河谷海拔780—900米的範圍種植。曾多次做大田鏽病接種試驗,人工接種上鏽病孢子。但多數接種點僅產生黃斑,而不產生鏽病孢子亦不擴散,發病率爲9.5%。對照(波邦或鐵畢卡)爲49%,表現爲亞免疫型抗病品種。該品種表現出了樹形矮生緊湊生勢強,抗鏽高產品質優,這39株平均單株產幹豆0.78千克,最高達1.4千克。於1993年在果園橡膠林下種植0.67公頃,在原1966年生比區種植1公頃,在牛肋巴和肥料試驗區各種植0.33公頃,對不同立地環境擴大種植。1994年佈置到遮放和潞江新城農場種植。而CIFC7963(F6)咖啡在潞江農場的姜平的努力下,同年播種育苗,得苗11株,同年定植於姜平自留地11株。1991年潞江農場試驗站建立0.17公頃試驗地,到1993年已經發展到生產試種33.33公頃,到1995年已推廣種植66.67公頃。

  1996 年對該品種引種試種進行了總結驗收後推廣生產使用。“九五”期間在德宏、保山、文山、思茅、西雙版納、臨滄、玉溪、怒江等地區及緬甸共推廣種子13059.3kg,種苗20萬株,推廣面積達6 984hm2 。經過不斷繁育推廣現全省卡蒂莫CIFC7963 F6 種植面積已達10 000hm2 。成爲咖啡生產上的主栽品種。「7」高產品系卡蒂莫 CIFC7963 F6 咖啡生產列入了雲南省生物資源創新工程開發項目,目前雲南種植的小粒咖啡品種中該品種佔了80%。

  1980年中央四部一社在保山召開全國咖啡工作會,咖啡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86年雲南省熱區開發領導小組成立,由金人慶副省長任組長,並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熱經所)開展“熱帶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班”。來自全省各地約40人蔘加了半年的培訓,主要以咖啡爲主。

  1985—1988年省委書記普朝柱、省長和志強、副省長金人慶、副省長趙廷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錢偉長以及國家南亞辦負責人等到所視察,非常重視熱區開發和咖啡生產。此時熱經所的咖啡科技推廣工作主要在保山、德宏、怒江幾個地州,到1988年全省咖啡推廣面積831.7公頃,收穫面積總產達224.9噸。

  1989年瑞士雀巢咖啡公司與思茅簽訂6666.66公頃的咖啡生產合同,此後美國麥氏咖啡也進入雲南咖啡市場,從此大大促進了雲南咖啡產業的發展。

  1992—1993年,熱經所派出張星燦、黃家雄等七位科技人員到臨滄地區耿馬縣協助美國麥氏咖啡公司進行咖啡技術培訓和指導生產,培訓人員40餘人;與美籍華人李華林,巴西專家愛德瓦多開展了學術交流,並指導育苗等工作。

  咖啡初加工分爲幹法加工、溼法加工、半溼法加工(機械化脫皮脫膠加工)幾種,1980年以前雲南咖啡加工多采用幹法加工,即將鮮果直接曬乾,再用碾米機去殼即爲咖啡米,或人工去皮發酵曬乾脫殼爲咖啡米。此方法難以曬乾,品質差,工效低。1979年熱經所楊志華、李超在碾米機的基礎上,改造發明了咖啡鮮果脫皮機、脫殼機,加工能力鮮果250-2000千克/小時,咖啡豆120千克/小時,此技術已在全省得到推廣應用。

  1995年隨着思茅咖啡的投產,由於國內的機械加工能力有限,因而從哥倫比亞引進255CM立式脫皮機,大提高了工效,但該技術需發酵,耗水量大。爲此,1999年熱經所吳永康在對巴西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引進了咖啡脫皮脫膠組合機,不需發酵直接曬乾。該技術引進後,通過與昆明利邦機械有限公司合作,已成功舉辦二期機械培訓班,爲全省培養人才100多人。熱經所文志華在該技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多次參加授課和到基地指導生產。生態型脫皮脫膠組合機具有省水、質量穩定、人爲可控等優點,目前已被多數大型咖啡園所採用。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以下簡稱香飲所)興隆香飲所。20世紀60年代以來,香飲所陸續從國外引進和收集國內咖啡高產和抗病品種,進行適應性種植和抗病性鑑定。1974年從墨西哥引進蒙多諾沃種,從喀麥隆引種喀麥隆種,1978年分別從海南、雲南、廣西和從墨西哥、馬來西亞引進23個品種(小粒種),在興隆地區選育種。其中墨西哥4個、馬來西亞1個和巴西等品種生勢好,樹型合理,抗性強,產量高,適合在海南低海拔地區推廣。1960~1988年,香飲所經多年篩選和系比試驗選出8箇中粒種咖啡無性系,並進行了插條繁殖試驗。經海南興隆、澄邁等三個地區區域性種植,對其高產穩產性進行方差分析,4個品系具有優良性狀的品系。並從18個無性系初級系比中,選出7個進行中級系比,選出5個品種建立綜合豐產試驗示範基地。用其換接低產咖啡園,幹豆產量爲2030~3550kg/h㎡噸,產量提高4~5倍,達世界先進水平「8」。

  6.對外開放和國外企業挺進中國咖啡市場

  總部位於瑞士的雀巢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雀巢就開始與中國政府商談在中國投資建廠,並將其在營養品和食品加工方面的世界頂尖專有技術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轉讓給中國。1990年,雀巢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合資廠開始運營,隨後又建了多家工廠。雀巢通過利用本地原材料在本地製造同等高品質的食品,替代進口產品,幫助中國在這方面節約了大量外匯。現在雀巢在中國大陸銷售的產品中99%是在本地製造的。

  在過去的近20年中,雀巢從瑞士對大中華區的直接投資已累計達70億元人民幣。雀巢大中華區的總部設在北京,經營21家工廠,其中4家在上海地區、3家在廣東省、4家在天津地區、3家在四川省、2家在山東省、1家在黑龍江省、1家在江蘇省、1家在內蒙古自治區、1家在北京地區,還有1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01年,雀巢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雀巢研發中心。2006年,雀巢在大中華地區的年度銷售額達119億元人民幣,繳納各項稅款約11億元人民幣。

  1997年,“麥氏”改名爲“麥斯威爾”。麥斯威爾咖啡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咖啡,也是享譽世界的美味咖啡。當時爲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在喝了那些咖啡後稱讚“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該語句現爲麥斯威爾產品的註冊商標。麥斯威爾咖啡在1985年首次進入中國。

  臺灣咖啡連鎖店在中國大陸的經營主要有:星巴克、真鍋、上島。

  星巴克採取區域授權方式,把全國劃分爲華北、華中、華南三區,並分別與不同的公司結盟合作。星巴克一般紮根在一些繁華商業大樓或者寫字樓的底層。在全球的每一家店址選好後,星巴克要求加盟商把這家店的平面圖、周邊環境等資料發往美國總部,由其策劃裝潢設計,然後再把設計圖發回各地。星巴克由曾在臺灣經營麥當勞、硬石的孫大偉在1999年引進到大陸來。

  真鍋採取直營+特許混合連鎖模式的原因是“便於培訓和提供樣板店給加盟者看”。真鍋對理想的加盟者是這樣描述的:良好的品德與信用,對經營咖啡事業有高度的熱忱與執著。加盟者需要提供一個150-200平米的店鋪,在交足120萬元的費用後,自己就成店主了。真鍋的“老家”在日本東京,1992年進入臺灣,在中國大陸,真鍋有30家咖啡連鎖店,其中6家是直營店。

  上島採取低價合同連鎖。上島咖啡的加盟費用每四年僅爲6萬元。上島幫助加盟者選取設店地址,同時提供具有上島特色的餐飲原料、器具、物品與配套設施。上島咖啡由臺灣人陳文敏創辦,1997年5月,上島咖啡與唐城集團合作,自臺灣進入內地。

2015-04-28 18:07:18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