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咖啡市場發展史 咖啡的發展史時間點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06-29 12:31:22

  咖啡的東方啓蒙

  本文來源於《時間線》 2012年08月22日 14:30

  來自成熟市場的大玩家與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一起,正在中國爲這種棕色粉末飲料描繪出一幅獨特的生態圖。

  【樊婧/文】1985 年初冬,任職於卡夫的陳寶慶,在寒風中快步走進北京某外資酒店。他已馬不停蹄拜訪了96 家這樣的涉外機構——帶着麥斯威爾咖啡濃濃的奶香味。

  但在彼時的中國,陳寶慶面臨的是一個完全空白的市場:發達國家人均每年消費100 多杯咖啡,而當時10 箇中國人還喝不到一杯。不過卡夫認爲,隨着中國改革開放進入軌道,商務人士增多,未來咖啡市場蔚爲可觀。他們精心準備了漂亮的禮品包裝,在麥氏銷售的咖啡裏,80% 都是這種禮品盒,對中國人來說,它們是贈送佳品。

  幾乎同時,瑞士雀巢公司也看到了這片新興市場。在1980 年代,這兩家食品巨頭旗下的速溶咖啡,成爲那個時代最活色生香的記憶之一。“味道好極了”和“滴滴香濃,意猶未盡”,幾乎是大陸咖啡啓蒙教育的開場白。初涉咖啡的中國人對歐美市場流行的黑咖啡心懷牴觸,雀巢由此推出了消除苦味的1+2 混合型咖啡,並在廣告中演示衝調方法。在奶精伴侶調和的香甜味覺中,中國人的咖啡旅程就此開啓。

  將近30年過去後,速溶咖啡的地位仍不可撼動。但咖啡在中國的形象如今已天翻地覆,咖啡早已超越了裝在玻璃罐裏的棕色粉末飲料的意義,而被演繹成一種有情有調的文化現象。

  而這種意義還在繼續顛覆之中。去年,星巴克前中國區總裁王金龍坦言,“中國正處於轉型,咖啡文化已經逐漸轉變爲咖啡消費。”目前,星巴克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門店已超過700 家,其計劃今年在中國市場再新增約150 家門店,到2015 年在華至少營運1500 家門店。屆時,中國將成爲星巴克除美之外第二大市場。短短30年,中國幾乎完成了歐洲市場逾百年的轉變。

  但事實上,歐洲市場所經歷的三波咖啡浪潮,中國卻絲毫未落下。自速溶咖啡後,以星巴克、Costa 爲代表的意式咖啡逐漸形成第二波浪潮,眼下隱約興起的精品咖啡,則方興未艾。而無論是來自成熟市場的大玩家,還是正在成長的新鮮面孔,他們正爲中國共同描繪出一幅獨特的咖啡生態。

  精英遊戲

  在最初的十年,速溶咖啡幾乎就是咖啡的代名詞,直到一羣臺灣人將明亮的窗幾、舒適座椅和冒着棕色小泡的咖啡壺移植到大陸。1990年代,大陸人最爲熟知的上島咖啡和雕刻時光粉墨登場。上島咖啡定義了咖啡的商務功能。那時,在錦窗軟塌的咖啡廳喝幾十元一杯的咖啡,無疑是件奢侈的事,只有談生意的商人願意爲此埋單。

  早期的咖啡館確實是樁費力不討好的生意。1997 年,臺灣人莊仔在北大萬聖書園附近開設第一家雕刻時光時,茫然不知該去哪兒買咖啡機和咖啡豆。那時國內做咖啡的廠家甚少,只能到處託人問詢。第一臺咖啡機用了沒多久就壞掉,莊仔才發現,高價買來的原來是二手貨。

  最初幾個月,咖啡館每天的顧客屈指可數。爲吸引客人,莊仔開始在店裏放電影,作品口味小衆,倒也正合咖啡店的定位——主要的客人都來自於北大、清華的學生和老師,“在我的感覺裏,好像有點塞納河左岸的味道。”莊仔對《時間線》說。

  和上島的商務訴求不同,雕刻時光處處透出的文藝範兒讓小資青年沉醉。隨後,風格各異的小咖啡館不斷湧現,而大部分開咖啡館的人也如莊仔一樣,通常是情結使然,非商業驅動。

  在這段咖啡風潮中,咖啡文化始終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傳播。商人承擔了咖啡館的消費,而學生則充當了咖啡文化的先驅。許多咖啡館都選擇開在大學附近,那裏的年輕人樂於接受新事物。

  可惜的是,這段短暫的浪漫風潮很快就被一股更強勁的風潮淹沒,當另一撥臺灣人攜着星巴克的“美人魚”遊過海的這一邊,美式包裝下的意式咖啡,將以無可抵抗的方式重塑中國人的咖啡味覺。

  第三空間

  2005年,當王金龍重返星巴克擔任大中華區總裁,離星巴克在大陸開設第一家店已六年。他在星巴克最早的履歷是1992 年,1987 年開設了第一家店的星巴克,那時在美國也不過只有150家到160家店面。但同樣五六年的時間,星巴克在大中華地區已有400 多家店。

  星巴克在全球所構築的“第三空間”成爲人們迷戀它的理由。“在這樣的空間裏,人們的關係是自由和平等的,沒有職場的上下等級意識,也沒有家庭裏各種角色的束縛,人們可以把真正地自己釋放出來。”

  相比之前形態各異的小咖啡館,星巴克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社交及彰顯身份的空間。對第一批光顧星巴克的高級白領來說,星巴克成爲某種身份認同的“標配”:收入高、有品位、與國際接軌。僅以外資公司的聚居地上海爲例:自2000 年在上海淮海路開設第一家店面後,兩年內,星巴克在上海的銷售額就達到1億元。

  而那些對咖啡一無所知但充滿好奇的顧客,在星巴克也能感到放鬆。它裝潢時尚、氣氛舒適,但又不會像其他文藝咖啡廳那麼咄咄逼人。這正是星巴克竭力營造的親民氛圍。它很貼心地考慮中國顧客的習慣,比如中國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在店內或附近就餐,因此,星巴克在中國的大部分店鋪,提供的食品和座位都多於美國。而考慮到中國人喜歡熱食,每個門店還添置了烤箱,這一做法使原先習慣下午或晚上喝咖啡的中國顧客,也開始頻頻在早上光顧。

  王金龍當然明白,中國人光顧星巴克更多並非爲咖啡而來,他們只想獲得一種被注目的體驗。但他並不因此放棄對消費者的知識普及,在星巴克提供奶油和砂糖的櫃檯上,堆放着“煮咖啡常識”、“什麼是espresso”等宣傳單,不定時舉行的星巴克教室會有咖啡大師教顧客如何品鑑咖啡,還有更加正式的咖啡品嚐會。

  而星巴克的成功使觀望者大受鼓舞,其中包括快餐巨頭麥當勞,以及英國咖啡連鎖巨頭Costa。麥咖啡於2010 年出現在京滬兩地的麥當勞門店中,價格更爲優惠,並在美國的口味評比中優於星巴克。Costa則在2008 年登陸中國,得益於其管理方北京華聯的地產優勢,其門店擴張勢如破竹。

  不同於星巴克的快餐咖啡,Costa希望提供更精緻的體驗,它盛在白色瓷杯中的咖啡,以及更多柔軟的沙發會讓人“感覺更高檔”。另外,它的茶飲也更加豐富,這或許源自英國的茶文化,但顯然也適用於中國。

  毫無疑問,以星巴克爲代表的國外巨頭塑造了中國咖啡發展的這近十年。咖啡文化不僅得到普及,對中國人來說也變得更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氣息。人們因迷戀咖啡店而愛上咖啡,而喝咖啡的場所和方式因此也豐富起來。

2015-11-03 21:07:22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