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栽培過程 咖啡要以帶着內果皮的種子種植?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精品咖啡學 > 2024-06-03 03:55:11

  咖啡的栽培過程

  常有人誤以爲咖啡是直接以生豆種植的,花費心思種了半天卻發現怎麼也不發芽。事實上咖啡要以帶着內果皮(Parchment)的種子種植。“內果 實”(或稱“羊皮”或“紙皮”)是指包裹着咖啡種子的茶褐色硬皮,附着那層皮的咖啡豆稱爲“帶殼豆”(Parchment Bean)。

  撥開完全成熟的鮮紅咖啡果實(稱爲紅色櫻桃)外皮來看,可以看到在紅色外皮下有黃色的果肉,有點兒像櫻桃,果肉甘甜,中央有一對互相對稱的種子,種 子周圍有層滑滑的膜,將膜用水洗去即成爲“帶殼豆”,扒開內果皮,會看到包着銀皮(Silver Skin)的種子,那種子就是實際作爲咖啡原料的生豆。

  1.播種

  將包着內果皮的咖啡種至苗牀(稱爲“pot”的塑膠花盆),40~60天就會發芽,發芽後大約6個月會成長至50釐米左右的苗木。在這個階段,苗木仍然脆弱,必須在苗牀上覆蓋防寒紗等東西阻擋陽光直射。

  苗木由苗牀移植到農園後約三年開花。在這期間,中美洲等利用手摘法收成咖啡豆的國家,爲了提高採收咖啡的效率,會修剪咖啡樹的枝丫,將下方的旁枝修去。咖啡樹的花是白色五瓣花,有茉莉香氣,花朵在數日內就會凋謝,隨後長出小小的果實,6~8個月轉爲代表成熟的紅色。

  咖啡收成的高峯期是在咖啡樹長成後的6~10年間,其後收成量會漸走下坡。另外,咖啡樹若長得太高也會造成收成不好,因此咖啡農會由距離地面 30~50釐米處將樹幹鋸斷,讓它重生枝丫,更新生產力。此步驟稱爲“回切”(Cutback)。若再配合氣候、施肥、抗病蟲害等有利條件,咖啡樹便能夠 持續20年,甚至50年結果不斷。

  野生咖啡樹能夠高達10米左右,但一般栽種的咖啡樹爲了採收方便,均維持在2米左右高度。阿拉比卡種咖啡年年都在改良品種,希望能夠達到高收成量、抗病毒高、收成期早、環境適應力強的水準,當然還要再加上樹的適宜高度,讓採收更有效率。

  2.採收

  咖啡的採收期以及採收方式因地而異,一般來說大致是一年1~2次(有時也能達三四次)。採收期多在旱季。舉例來說,巴西約在6月左右,由東北部的巴 希亞州(Bahia)開始依序南下,到10月左右南部的巴拉那州(Parana)採收結束。中美洲各國的採收期則是9月左右至來年1月,由低地往高地採 收。

  採收方式大抵分爲兩類,一是手摘法,二是搖落法。

  (1)手摘法

  除了巴西與埃塞俄比亞外,多數的阿拉比卡種咖啡產國皆採用手摘法採收。手摘法不單是將成熟鮮紅的咖啡果摘下,有時還會連同未成熟的青色咖啡果與樹枝 一起摘下,因而這些未成熟的豆子常會混入精製後的咖啡豆中,特別是採用自然法精製時。如果這些豆子也一起混入烘焙,會產生令人作嘔的臭味。

  (2)搖落法

  此法是用亂棍擊打成熟的果實或者搖晃咖啡樹枝,讓果實掉落彙集成堆。規模較大的莊園會採用大型採收機,而中小型的農莊就會以全家動員的人海戰術採 收。這種將果實搖落地面的方法,比手摘法更容易混入雜質與瑕疵豆,有些產地的豆子還會沾上奇特的異味,或者因爲地面潮溼而讓豆子發酵。巴西與埃塞俄比亞等 羅布斯塔種咖啡豆的生產國多以此種方式採收。

  以搖落法採收的國家,亦多采用自然乾燥法精製咖啡豆。咖啡春天開花,夏天結果,冬天收成,因此在旱、雨季區分不明顯的地方,採收與乾燥作業相當困難,遇上雨季,就無法採用自然乾燥法。因此咖啡適合種植於旱、雨季分明的地區。

2015-11-06 18:23:32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