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咖啡學:瞭解世界咖啡的歷史文化來源 咖啡必看知識點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技術 > 2024-06-26 15:54:16

  

        咖啡的發現與傳播咖啡是怎樣被發現的呢?人們在品味香醇的咖啡時,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據羅馬一位語言學家羅士德奈洛伊記載:大約公元六世紀時,一個阿拉伯牧羊人名叫卡爾代,有一天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看到每隻山羊都顯得無比興奮,雀躍不已。這讓他很奇怪,經過細心觀察,他發現這些羊是喫了一種紅色果實之後才如此興奮。處於好奇,卡爾代嚐了一些,發覺這些果實香甜無比,讓人精神爽快。從此,他便時常去那裏,和羊羣一同分享這種美味果實所帶來的快樂。後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裏,便將這種奇異的紅色果實帶回家,並分給其他的教友們喫,其神奇效果從此廣爲流傳。

  另一個傳說是關於阿拉伯半島上,即指北也門,的守護聖徒雪克·卡爾第之弟子雪克·歐瑪的。雪克·歐瑪在摩卡是很受人民尊敬及愛戴的酋長,但因犯罪而被族人驅逐,流放到俄薩姆。1258年的一天,歐瑪飢腸轆轆的走在山林中,看見枝頭上停着羽毛奇特的小鳥在啄食樹上的果實,併發出極爲婉轉悅耳的啼叫聲。處於好奇,他將這種果實帶回住處並加水熬煮,果然散發出濃郁誘人的香味,飲用後原本疲憊的感覺也隨之消除,元氣十足。於是歐瑪採集了許多這種神奇的果實,當遇到有人生病時,就將果實熬成湯汁給他們喝,那些生病的人很快便恢復了精神。由於他四處行善,受到廣大信徒的喜愛,不久他的罪被赦免了。回到摩卡後,他因發現這種果實而受到禮讚,並被人們推崇爲聖者。而這種神奇的治病良藥,據說就是咖啡。

  還有一個關於咖啡且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是發生在馬提尼克島的一名法國海軍軍官加布裏埃爾·馬蒂厄·德·克利的故事。由於某些原因,他即將離開巴黎前往馬提尼克島,然而他捨不得自己的戀人——咖啡,他便設法弄到了一些咖啡樹,並決心把它們帶到馬提尼克島。大約在l720年或I723年間,他往返兩地兩次,終於挑選出一棵最茁壯的樹苗,從南特(Nantes)啓航,並且一路精心呵護,他將樹苗保管在甲板上的一個玻璃箱裏,這樣能防止海水的衝濺並有保溫作用。途中,他的船受到突尼斯海盜的攻擊,同時又受到暴風雨的威脅,經過多重的艱難險阻,他最終到達了馬提尼克島,這顆樹苗似乎也像德·克利一樣,有着頑強的生命力,從此紮根並生生不息的繁衍在那裏。

  除了上面這些傳說,還有很多關於咖啡的故事,儘管它們的真實性已無從考究,但是人們還是樂意相信這些傳說曾經是發生過的。

  一、咖啡的傳播,人們都認爲非洲是咖啡的故鄉。但實際上咖啡起源於埃塞俄比亞,並且被傳到世界各地是通過也門的摩卡(Mocha)港。埃塞俄比亞人種植咖啡的歷史始於公元575年,對那些阿拉伯人來說,咖啡就像當時中國的絲綢,屬於國寶級的珍品。如果誰能夠有幸品嚐到這種芳香提神的飲品,那將是無尚的榮耀,當時能夠享有這種權利的人只有少數宗教人士。阿拉伯人爲了避免咖啡被其它國家種植,所以所有的咖啡豆只有經過去殼手續之後纔會出口。但是百密終有一疏,17世紀時,去麥加城朝聖的巴巴·布丹(BaBa Budan)將一些能發芽的咖啡豆帶回到了印度西南部的家中,從此,開始了咖啡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最初,咖啡一直被當作一種神奇的藥物,僅限於醫生處方使用。然而,其令人興奮的作用最終被人們廣泛使用,許多人把它看成一種刺激大腦的興奮劑,也有人認爲它有促使人產生宗教幻覺的功效。於是,在伊斯蘭聖城“麥加”的市中心,咖啡屋便如雨後春筍般的不斷湧現出來。

  隨後,咖啡經由通商航線,漸漸風靡意大利、印度、英國等地。1650年左右,英國牛津出現了西歐第一家終日瀰漫着咖啡香味的咖啡店。 咖啡傳播歷史年紀:17世紀早期,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以及荷蘭人都競相把咖啡推銷到他們各自的海外殖民地。 1616年,一株咖啡樹經摩卡港轉到荷蘭,使荷蘭人在咖啡種植的競爭中取得上風。 1658年,荷蘭人開始在錫蘭培植咖啡。 1699年,荷蘭人使爪哇出現了第一批歐式種植園。 1715年,法國人將咖啡樹種帶到了波旁島。 1718年,荷蘭人把咖啡帶到了南美洲的蘇里南,拉開了世界咖啡中心地區(南美洲)種植業飛速發展的序幕。 1723年,一個法國人加布裏埃爾·馬蒂厄·德·克利(Gabrie Mathieu De clieu)將咖啡樹苗帶到馬提尼克島。 1727年,南美洲的第一個種植園巴西帕拉建立。隨後在里約熱內盧附近栽培。 1730年,英國人把咖啡引入牙買加,這之後富有傳奇色彩的牙買加藍山咖啡開始在藍山地區生長。 1750年至1760年,危地馬拉出現咖啡種植。 1779年,咖啡從古巴傳入了哥斯達黎加。 1790年,咖啡第一次在墨西哥種植。 1825年,來自於里約熱內盧的咖啡種子被帶到了夏威夷島嶼,成爲之後享有盛名的夏威夷可娜咖啡。 1878年,英國人使咖啡登陸非洲,在肯尼亞建立咖啡種植園區。 1887年,法國人帶着咖啡樹苗在越南建立了種植園。 1896年,咖啡開始登陸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地區。從此以後咖啡種植的祕密一傳十,十傳百,成爲公開的祕密。

  二、世界咖啡市場,目前,全球有七十多個國家生產咖啡,年產量達一百萬袋,每年咖啡原豆的交易額已成爲世界上第二大交易額。國際咖啡組織出口成員國的咖啡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97%以上。而在年零售額超過700億美元的世界咖啡消費市場上,國際咖啡組織成員國的咖啡消費量佔65%。除了傳統的高產量地區巴西、哥倫比亞以外,近幾年,越南也正逐漸成爲咖啡產量大國。相信未來的咖啡市場將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其中,哥倫比亞爲世界第二大生產國,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 12%,其咖啡豆品質優良。咖啡樹適合栽植於高地,小面積耕作。小心仔細的採收,且經水洗式的加工處理,所生產的咖啡質美、香味豐富獨特,無論是單飲或混合都非常適宜。尤其以哥倫比亞的Lucca咖啡最爲著名,其香味豐富獨特,且具有酸中帶甘、苦味中平的良質風味。 05—06年度全球咖啡產量已達到10870萬袋(每袋60公斤);06—07年度將會增長12%至12200萬袋。然而,06—07年度全球咖啡需求量將在11700萬-11800萬袋之間,因此會產生供大於求的局面。

  三、我國咖啡業的發展

  1、國內咖啡市場開發潛力巨大,加入WTO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咖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接受。咖啡不再僅僅是一種飲料,它逐漸與時尚、品味緊緊聯繫在一起,或是交友談心,或是商務會談,或是休閒怡情,盡在一杯音樂瀰漫的咖啡中。

  (1)從國內整體市場上看   統計顯示,擁有500萬人口的芬蘭,每年的咖啡消費量爲100萬包,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如今咖啡年消費量僅爲20-40萬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看出,中國咖啡消費市場前景非常廣闊。而同時中國潛在的咖啡消費者約爲2-2.5億人,這已與目前世界第一大咖啡消費國——美國的市場不相上下。

  (2)從增長速度上看   目前中國人的咖啡消費仍然不大,但增長勢頭非常可觀,中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爲15%,而世界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僅爲2%。同樣有數據表明,1998年起中國的人均咖啡消費量正以30%的速度逐年遞增,未來幾年中國有望成爲全世界最具潛力的咖啡消費大國。

  (3)從人均消費上看   據相關的數據統計,歐美的發達國家平均每個人每年的咖啡消費量爲500杯以上,有些甚至超過1000杯,如芬蘭、瑞典。近鄰的日本人年均消費200杯、韓國人年均消費140杯。而目前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的咖啡消費量僅有4杯,即使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平均每人每年的消費量也僅有20杯,相比之下,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有着巨大的發展上升空間。隨着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飲品日益多樣化,將形成巨大的潛在咖啡消費市場。

  2、連鎖加盟咖啡店的優勢強大,據國際咖啡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咖啡的種植和消費在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矚目。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的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另外,文化的魅力就是市場的魅力。現在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咖啡陪伴自己度過許多愜意時光,咖啡豐富着人們的生活,而中國的咖啡文化也日漸濃厚。在巨大的中國咖啡市場面前,咖啡店連鎖經營已經成爲世界的最強勁創業渠道。今天連鎖經營應用到了商業上,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咖啡的消費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感性文化層次上的消費,文化的溝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營造的環境文化而感染顧客,並形成良好的互動體驗。

  (1)連鎖加盟風險低、成功率高 根據行業統計,對於咖啡店而言,個人獨立開店成功的概率只有25%-55%,而加盟知名品牌連鎖體系則可高達85%。加盟品牌店無疑具有較高的安全係數。

  (2)連鎖加盟成本低、效益高   對於僅僅有開咖啡店的願望和資金,而對如何開店一無所知的投資者來說,加盟品牌咖啡店是很好的選擇。例如:星巴克、百怡、LUCCA等等,連鎖加盟都會提供從選址、評估、裝修、設備、物料、人員培訓、營銷宣傳、系統式管理等一條龍全程服務。省去了加盟者很多麻煩,而且增強了信心,提高效益。意大利商務部2004年統計:加盟連鎖經營所完成的商業交易額已超過其零售市場總額的2.5倍。2004年,中國連鎖店營業收入已超過8000億人民幣。

  21世紀,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咖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接受,咖啡文化充溢着生活的每個時刻。咖啡不再僅僅是一種飲料,它逐漸與時尚、品味、個性、自我、商務、休閒緊緊聯繫在一起,體現出高品質的現代生活,我們可以預見它將來的前景是多麼誘人!

  四、世界各國咖啡的咖啡文化

  一、英國的文藝咖啡館  英國人嗜茶,這是舉世皆知的。但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初,整個倫敦都泡在咖啡裏而不是茶裏。英國的男人由酗酒改成酗咖啡,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酒館裏喝醉了就跑去咖啡館用咖啡因清醒一下,再跑去酒館繼續喝。

  英國第一家咖啡館出現在1650年的牛津大學,是一個黎巴嫩猶太人開設的。兩年後,希臘人羅塞在倫敦開設的咖啡館。而到了1700年,倫敦的咖啡館已高達2000多家。咖啡館遍佈倫敦的大街小巷。咖啡館作爲最早爲大衆提供平等交流對話的場所,深受歡迎。但咖啡館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圈子”特徵,也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清教徒、新教徒、天主教徒、猶太人、文人墨客、商賈、律師、醫生等,幾乎每個咖啡館都有自己固定的一批客人。開放的咖啡館打破了以前等級和身份分明的社交結構,同時也在另一層面上作了新的劃分。 英國的咖啡館爲最早的現代出版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德萊頓主持的威爾咖啡館的咖啡聚會,確立了從威爾咖啡館一直傳播到文學界的文學鑑賞標準。而咖啡館內的自由辯論,則是早期的中產階級媒體如《清淡》、《旁觀》、《衛報》的基地。這些報紙雜誌的編輯,根據在咖啡館觀察到的情景和在那裏參與的談話——聽到和討論各種消息的留言蜚語,瞭解到衆人的意向,並形成一致的觀點,最終形成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字。

  此外,由咖啡館羣體集結成富有英國傳統的俱樂部,也是英國咖啡館的一大特質——英國最早的、開設在牛津大學的咖啡館,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咖啡同道。1665年,他們成立了牛津咖啡俱樂部,加入者全是學術精英,該俱樂部於1662年升級爲著名的“皇家學院”。在咖啡館興盛時代,人們習慣於在這裏傾聽來自各方的新聞、評論和知識,並自由地把自己的意見參與到當中去。但當咖啡館的領軍人物逐漸形成自己的俱樂部,而把面向公衆之門關閉時,人們只好轉向媒體尋求類似的資訊。

  英國的咖啡館是男人獨享的去處,女子(除了老闆娘外)不得入內。這種情形惹火了英國婦女。1674年,咖啡館在英國境內如火如荼時,英國婦女發表了《婦女抵制咖啡申請書》,他們抱怨說“英國男子昔日威儀如今蕩然無存,這是因爲過度飲用最新流行的、異教徒的飲料咖啡所致……”英王查理二世於1675年頒佈禁開咖啡館的聲明。至於英王此法令是出於對婦女的尊重,還是對咖啡館內民衆批評時政的言論感到惱火和不安,不得而知。但實際的情況是,此法令遭到全英國的反對,甚至婦女也站出來反對關閉咖啡館——他們害怕丈夫又回到從前酗酒的狀態裏。聲明發表一週以來英國境內動亂頻繁,幾乎危及查理二世的王位,於是,查理二世在禁令執行的前兩天便取消了禁令。

  然而,在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初期的咖啡館繁榮的盛況並未維持多久,很快就被茶葉和茶館所取代。就在歐洲各國在其殖民地大肆種植咖啡時,英國人卻在佔領印度後,把原來的咖啡農場改成茶場。這一方面因爲印度的咖啡遭受咖啡樹鏽蝕病的侵襲,大面積死去;另一方面與英國人的喜好的轉移有關。優雅的茶館原本是知識婦女和小孩偏好的地方,但沒多久,大男人們也開始迷戀這種場所,而咖啡館則很快淪爲街邊的快餐店,或轉做其它行業。

  直到20世紀50年代,咖啡的熱潮才逐漸抬頭。然而此次咖啡的回潮,英國人一貫秉承的對純正事物愛好的傳統卻遭受到挑戰——人們在歡迎來自意大利的濃縮咖啡的同時,更多的咖啡熱情給了美國的速溶咖啡。最開始,意大利的濃縮咖啡風靡了喝茶的英國人。1955年以後,倫敦裝潢精美的意式咖啡館隨處可見,顧客盈門,人們在裏面喝摩卡壺沖泡的濃縮咖啡。而且,這次咖啡館不再是男人的專利,也對女人敞開了大門,於是一時間咖啡館成了紅男綠女雲集的時髦場所。但這並未徹底改變英國人的飲茶習慣,直至美國的速溶咖啡與電視廣告一起,進入還沉浸茶葉配給制饑荒的英國人的生活。1956年,英國茶葉配給製取消,但英國人喝茶的傳統並沒有人們想象中恢復得那麼樂觀——時髦的人去咖啡館喝意大利濃縮咖啡,而更多的時候,大家選擇即衝即喝的速溶咖啡。當速溶咖啡佔據了英國人90%的咖啡市場並影響到茶葉時,惱怒的英國茶葉商人最終也不得不向速溶咖啡學習,放棄風味較佳的茶葉而改爲把茶葉切碎裝入茶包。雖然英國人喝茶的傳統並未被咖啡徹底取代,但咖啡重入英國,確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至少英國人的茶葉傳統因此而改變。

  咖啡登陸法國,法國的咖啡館早在十八世紀就以星火燎原之勢遍佈巴黎的大街小巷。自由而熱烈的氣氛,使得咖啡館逐漸成爲當時法國知識分子批評朝政的場所,對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法國人的咖啡其實遠沒有他們的咖啡館那麼講究。和歐洲其它民族比較,法國人的咖啡口味偏淡,而且,由於法國的咖啡基本上來自於法國的殖民地,而他們的殖民地又大多在非洲。於是,非洲盛產的羅布斯塔豆就成了法國人的糧食。羅布斯塔豆屬於咖啡豆中的粗壯豆,果酸味不濃烈,倒是苦澀味和土腥味強烈,爲了掩蓋這種不好的味道,法國人就發明了重度烘焙的法式碳燒咖啡,用烘焙至黑的碳的焦苦味掩蓋它。

  法國人鍾愛咖啡館是世界聞名的,法國咖啡館裏的浪漫氣息吸引的無數觀光客前去朝拜。而明明在咖啡館喝一杯咖啡的價錢要遠遠超過在家喝上一壺,但法國人就是要去咖啡館,而且一成不變的只去自己喜歡或者習慣的那家,做自己習慣的位子,喝每次一樣的咖啡,甚至搭配同樣的茶點。而咖啡館裏的侍應生,也有着法國式的默契。他們彼此不需交流、隻言片語,就可以獲得你想要的那種服務。無論是座位、音樂、咖啡,還是點心、報紙。

  巴黎最早的、也最著名的普羅克普咖啡館,開設於1689年,老闆普羅可普是意大利移民。這家位於拉丁區法蘭西喜劇院的咖啡館一開張,就顧客盈門,演員、小說家、劇作家和音樂家不約而同在此聚會。據說,法國大革命前,拿破崙在此喝咖啡卻沒帶錢,只好留下軍帽抵賬。

  當法國大革命的風潮過去,一向文風鼎盛的法國的文藝精神,在和平年代得到空前的繁榮,小說家、劇作家、出版家、畫家、音樂家……巴黎像一個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而咖啡館就是他們最愛去的地方。

  如今,成爲大師的、當年的窮苦文人、不得志的藝術家們都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他們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咖啡館,甚至固定的座位。很難說是巴黎人的這種風氣感染了他們,還是他們感染了巴黎人——幾乎每個巴黎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咖啡館,他們每天來咖啡館的時間,所坐的座位,所喝的咖啡都是固定不變的。三、維也納——空氣中飄蕩着拿鐵與音樂

  維也納於1683年遭到土耳其大軍第二次進攻,當時的維也納皇帝奧博德一世與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訂有攻守同盟,波蘭人只要得知這一消息,波蘭大軍就會迅速趕到,但問題是,誰來突破土耳其人的重圍去給波蘭人送信呢?曾經在土耳其遊歷的維也納人柯奇斯基自告奮勇,以流利的土耳其話騙過圍城的土耳其軍隊,跨越多瑙河,搬來了波蘭大軍。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在波蘭大軍和維也納大軍的夾擊下,還是倉皇退卻了,走時在城外丟下了大批軍需物資,其中就有500袋咖啡豆——穆斯林世界控制了幾個世紀不肯外流的咖啡豆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到了維也納人手上。

  但是維也納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是用來做什麼的。只有柯奇斯基知道,這是一種神奇的飲料。於是他請求把這500袋咖啡豆作爲他突圍求救的獎賞。得到了咖啡豆的柯奇斯基就利用這些戰利品開設了維也納首家咖啡館——藍瓶子。但開始的時候咖啡館的生意並不好。原因是基督教世界的人不像穆斯林那樣,喜歡連咖啡渣一起喝下去,另外,他們也不太適應把濃黑焦苦的咖啡當作飲料。於是聰明的柯奇斯基改變了配方,過濾掉咖啡渣並加入大量牛奶——這就是如今咖啡館MENU上常見的“拿鐵”咖啡的原創版本。

  在咖啡館之前,維也納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有很多酒館。他們和德國人一樣喝啤酒,喝啤酒也會醉人,所以維也納人很快就成爲咖啡館的忠實擁護者。位於市中心的“中央咖啡館”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咖啡館之一,這裏曾是詩人、藝術家、劇作家、音樂家和外交官們聚會的場所。招待過許多當年的大師,諸如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和施特勞斯父子。這樣的咖啡館在維也納還有很多,幾乎每個老咖啡館都能與名人聯繫在一起,於是維也納的咖啡館就成了繼巴黎之後,又一個可供觀光客瞻仰和朝拜的地方。

  不過,維也納咖啡館裏的咖啡不像法國人那麼簡單。維也納人真的很喜歡咖啡,關於咖啡的花色特別多,幾乎每家咖啡館的MENU上,都能列出四五十種咖啡。四、德國——第二大咖啡消費國   1721年,德國最早的咖啡館誕生於柏林。咖啡館在德國剛剛開始盛行就受到了當地政府當局的諸多限制。所以跟其它國家相比,德國咖啡的發展比較單一。

  直到19世紀初期,咖啡才成爲德國人掌握的最佳賺錢工具之一。19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和中美洲大力發展的咖啡種植業受到廢奴運動的影響,於是咖啡園業主把進口奴隸改爲向歐洲招募咖啡農,許多德國移民就此踏上了巴西、危地馬拉的土地。危地馬拉政府爲了吸引移民,1877年通過協助德國移民區的土地法律,並給予十年所得稅減免、六年生產設備關稅減免的優惠。在此種一邊倒的政策扶植下,到19世紀末,德國人在危地馬拉擁有19%的咖啡田,總產量佔該國的40%。靠種植業發財致富的德國人還招來了他們的同鄉,投資咖啡產地,鋪設運送咖啡豆的鐵路。同一時期,德國的咖啡商人也趁機做大,壟斷經銷拉丁美洲的頂級咖啡豆。至少有80%的危地馬拉咖啡豆經德國商人之手運往歐洲各地。

  只是兩次世界大戰,讓他們經歷了和歐洲人一樣的咖啡夢魘——由於離產地遙遠,所以一旦開戰,海上運輸被封鎖,歐洲人就鬧咖啡饑荒。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於1917年正式宣佈對德作戰,巴西政府因美國同意採購100萬袋咖啡豆作爲軍糧,也對德國宣戰,逮捕一批定居巴西的德國人。與此同時,美國通過法案,沒收德國人在美的財產。1918年,危地馬拉也通過類似的法案。德國在拉丁美洲的咖啡也遭到重創,而美國人趁機介入。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咖啡上的失利,全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找補回來。1939年希特勒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每年1000萬袋的咖啡生意停頓。1940年希特勒軍隊橫掃全歐洲,納粹關閉所有港口,整個歐洲(除了德國)都處於咖啡饑荒中。但二戰後期巴西、危地馬拉相繼對德宣戰,同時美國人也不斷採取手段將在拉丁美洲的德國人的財產充公。戰後,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同時也迅速恢復其在咖啡貿易中的地位。如今,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咖啡消費國,消費數量僅次於美國。而從人均消耗量上看,則遠遠高於美國。

  風景在外面的意大利 ,1615年,威尼斯商人第一次把咖啡運到了歐洲大陸。隨後,羅馬教皇克雷蒙八世爲咖啡加冕爲“基督世界的飲品”,在此之前,咖啡是伊斯蘭教徒的聖品;在此之後,咖啡被世界兩大宗教共有。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同時獲得兩個宗教冠冕的東西。意大利人在把咖啡當作藥水高價出售和被小商販販賣多年後,1645年意大利人在威尼斯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如果把伊斯坦布爾除外的話,這應該是歐洲最早的一家咖啡館。1720年威尼斯聖馬克廣場上的“弗羅瑞安咖啡屋”是現存的最古老的咖啡屋。

  1903年,意大利人在米蘭製造了第一臺商用咖啡蒸餾器;1930年,伊利發明了用壓縮空氣的方法來蒸餾咖啡;而1945年,另一個意大利人加賈發明了以彈簧爲動力的活塞槓桿蒸餾器,這種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咖啡的味道且耗時極短,短到咖啡來不及變苦或者變質。這種方法使Espresso很快風靡整個歐洲,並傳播北美,成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精品咖啡浪潮的發端。而“加賈”如今也成爲世界著名的咖啡器具生產品牌。

  對於意大利人來說,咖啡和真正經典的咖啡館是分不開的。平均每人每年要喝下600杯咖啡的意大利人每天去幾次咖啡館,上班下班路上在咖啡館站着喝一杯Espresso,聊上幾句天,是再隨意不過的事了。但他們在咖啡館待的時間不長,他們去那裏似乎僅僅是爲了過一下咖啡的癮,重要的是喝下的那杯東西,而不是其它的什麼。

  人們喜歡坐在露天咖啡座上,觸目所及的是周圍的環境,對於這個城市的人們來說,他們去那裏只是享受一杯咖啡。 意大利的咖啡館,風景在外面。

  巴西——曾經的咖啡王國   16世紀60年代,南美大陸還在一片天然的沉寂中,土著居民在這片富饒而肥沃的土地上過着安樂如天堂般的生活。佔地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巴西佔據了南美洲的主要部分。1727年,葡萄牙籍軍官帕赫塔以美男計誘惑法屬圭亞那總督夫人以咖啡種子相贈,把咖啡傳入巴西,但他在巴西北部的帕拉地區試種並不理想。直到1774年,比利時傳教士在巴西南部氣候較溫和的里約山區試種,才獲得成功。而19世紀後,由於國際市場糖價走低,南部的礦藏開採殆盡,咖啡才成爲巴西最重要的物產,並在不到100年時間內,躍居爲世界第一的咖啡生產大國。

  到了20世紀初,咖啡作爲巴西的主要物產,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際咖啡市場行情持續走高的刺激下,巴西人大量種植咖啡,甚至連小麥等糧食也依靠進口。大面積的種植使得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週期性的霜凍、旱災和鏽蝕病都在威脅着巴西生產。(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975年首先降臨在巴西帕拉納產區的霜凍,造成了大約15億株咖啡樹凍死,巴西咖啡生產大幅受損。此外,1994年的兩次霜凍,也讓巴西咖啡損失慘重。)   但這與咖啡生產過量相比,造成的災害又算得了什麼。

  20世紀初的幾年,包括巴西和中南美洲許多國家的咖啡連年豐收,年產豆量突破2000萬袋大關,而當時,全球的咖啡年消費量不過1500萬袋。一時間,咖啡豆成爲巴西人最大的災難。但咖啡生產過剩顯然不是咖啡災難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咖啡商人在國際期貨市場的翻雲覆雨纔是罪魁禍首,以至於巴西政府在幾次政府行爲的“穩價政策”失敗後,於20世紀30年代初,一舉焚燬700萬袋咖啡。到1937年,巴西一舉焚燬的咖啡豆則高達1700萬袋,同年全球咖啡總消耗量不過2500萬袋。

  如今,巴西咖啡生產量仍位居全球第一,但咖啡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卻下降到10%左右,咖啡則不再一手遮天,左右巴西人的經濟命脈了。畢竟,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來說,把寶全壓在一種東西上,而顯得有些不明智,哪怕它是咖啡,也是要承擔太大的風險。

  哥倫比亞毛驢和巴爾蒂斯大叔,大約100年前,哥倫比亞的咖啡不爲世人所知。原因在於那些生產高品質咖啡的優越的地理條件,在生產和商業活動中,反而成爲障礙。生長在山麓上的咖啡,必須人工採摘。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哥倫比亞咖啡包裝袋上穿着哥倫比亞傳統服裝、騎着毛驢的瓦迪茈形象。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包裝袋上最明顯的是火山圖案,這都是提醒我們瓦迪茈之所以需要騎着毛驢採摘咖啡,是因爲咖啡樹是種植在安第斯山麓呈階梯狀的高地上的,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火山質地的土壤、無霜凍之虞的氣候、優質的阿拉比卡波旁種咖啡。以上這些因素都使得哥倫比亞咖啡成爲“優質阿拉比卡”的代名詞。也因此,這裏出產的咖啡直接冠以國名在世界上出售,所向披靡。

  哥倫比亞是目前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出口國,其境內幾乎沒有羅伯斯特。而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洗咖啡豆出產國,幾乎所有的咖啡豆,都是用“昂貴的”水洗法處理。 1914年哥倫比亞境內深入山區運送咖啡豆的鐵路已經架設,但由於有些地方地形複雜,還必須依靠瓦迪茈們的驢子。此外,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前,哥倫比亞咖啡主要是沿着馬達里納運往大西洋的港口。巴拿馬運河開通後,哥倫比亞成爲南美洲唯一一個可以通過太平洋和大西洋港口輸出咖啡豆的國家,輸送成本因而降低。

  20世紀50年代後,哥倫比亞咖啡已經成爲歐美消費者普遍喜愛的一種咖啡,而與此同時,佔據美國市場多年的巴西豆儘管價格低廉,但其銷量卻節節下降。這是因爲哥倫比亞的高地咖啡風味較佳,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容易賣到好價錢。惟一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哥倫比亞人開始用新品種的阿拉比卡來代替他們傳統的阿拉比卡,前者比後者產量高,抗病力強。雖然兩者都屬於小粒種咖啡,但對於習慣了傳統哥倫比亞口味的人們來說,這絕對是一件極煞風景的事,勢必會影響人們對哥倫比亞咖啡的偏愛。

  幾近透明的美式咖啡,咖啡館的傳統由倫敦傳到美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美國早期的咖啡館都是效仿倫敦的咖啡館建造的,不過比後者略顯莊重。像倫敦勞埃德先生的咖啡館一樣,美國的咖啡館也是洽談生意、傳播信息的絕好去處。裏面甚至還設有用作審判、拍賣以及傳播交易的會議廳。不過當時茶在飲品中還佔有主宰地位。1767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爲提高稅收,頒佈了印花稅法。從而引發了1773年轟動一時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從那一刻起,咖啡變成了美國的民族飲料。

  美國土地遼闊,是多民族國家,自然不會採取單一方式享受咖啡。不過總的來說,美式咖啡淺淡明澈,幾近透明,甚至可以看見杯底的褐色咖啡。美國人之所以喜歡這種口味淡雅的咖啡,主要是由於早期佔美國人口大多數的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偏愛紅茶的緣故。“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後,美國人逐漸習慣以咖啡代替紅茶。大衆喜歡的飲品也逐步從紅茶轉爲咖啡。 從西部牛仔的用平底鍋炒咖啡豆,到引入法國人發明的“沸煮壺”,美國人煮咖啡的方式讓人不敢恭維,但他們卻一直堅持着好咖啡一定要新鮮烘焙的優良傳統。甚至在戰爭期間,野戰的士兵爲了喝到新鮮的咖啡,不惜隨身攜帶炒鍋、研磨機。

  南北戰爭期間,博恩斯發明了熱風式咖啡烘焙機,並在阿巴庫等公司的商業運作下,迅速改變了人們在雜貨店購買生豆的習慣。直到19世紀末,人們已經基本放棄了購買生豆自己烘焙的方式,而改爲購買烘焙好的咖啡豆。當然他們並沒有改變注重新鮮的習慣,於是商家祭出各種法寶來打“新鮮、方便”牌,比如瑰寶公司的送貨馬車,把烘焙好的瑰寶咖啡豆直接送到家門口;再比如,蔡斯與桑邦公司在包裝袋上標註烘焙日期,此舉一直沿用至今,並影響了幾乎整個食品行業;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咖啡的食品包裝,金屬罐、抽真空等,人們一直在爲咖啡的保鮮進行努力。如今美國人均每年咖啡消耗量近10磅,雖然不如歐洲的芬蘭等國家,但其總量卻雄踞世界之首。事實上,美國一直是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咖啡消費大國。

  日本——最貴的咖啡,咖啡最早進入日本,是由荷蘭傳教士和商人帶來的,時間大約在1630年左右,也就是荷蘭人拼命向他們在亞洲的殖民地斯里蘭卡和印度爪哇推廣咖啡時。不過日本人完全不接受這種怪異的的飲料。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社會掀起“西學”之風,人們纔在漸漸接受先進的西方工業化文明的同時,接受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之一:咖啡。最早的咖啡館出現在“會館”裏,也就是專門接待外國使節下榻的賓館裏,這些會館,大多位於港口城市如神戶、橫濱等地。此後,咖啡逐漸進入到日本上流社會的生活中,成爲“高級飲料”。在1883年,日本爲了迎合西洋達官顯要的需要,特地建造的豪華賓館“鹿鳴館”,宴會上的一切均按照“法式全餐”模式進行,從開始的餐前酒到最後的咖啡,都正式列入菜單。

  像歐洲一樣,19世紀末最早的咖啡館,總是彙集大批的文人墨客,在那裏花只有高檔餐廳三分之一的價錢買一杯咖啡,談天說地。而與此同時,在這個以茶道著稱的國家裏,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針對咖啡的抨擊。比如說當時民間流行的一種叫做“黑白節”的傳唱,其中有一段寫道:“悄悄的伸出西洋鼻子,不喝清酒,反要啤酒白蘭地,以茶道莊嚴肅穆的表情喝咖啡,真好笑!”但與莊嚴肅穆的茶道比起來,隨意性很強的社交場所咖啡館顯然是年輕人和激進分子的最愛。咖啡迅速成爲炙手可熱的大衆飲料。

  世界上最頂級最貴的咖啡在日本,而最通俗的咖啡也在日本,除速溶咖啡外,日本是最早推出罐裝(液體)咖啡的國家。此外,日本是惟一一個設有官方咖啡節的國家,每年10月1日都要舉行慶祝活動。

  不溫不火的中國咖啡,咖啡傳入中國的歷史並不長,直到1884年咖啡纔在我國的臺灣省首次種植成功。在祖國的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開始於雲南。二十世紀初葉,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樹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從此開始了大陸地區的咖啡種植。從自然條件上來說,我國的許多地區和拉美、南美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很接近,有着咖啡種植的先天條件,但中國人喝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作爲世界上茶的原產地,人們在消費習慣和觀念上對咖啡這種外來的飲料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種忽視或者輕視,在咖啡傳入中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咖啡的種植沒有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發展極其緩慢。 直到近年來,隨着外來文化的衝擊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咖啡更多地進入了尋常中國百姓的生活,咖啡的種植纔在中國逐步發展起來。

  現在,在我國雲南、海南、廣西、廣東等省份都有了面積可觀的咖啡種植基地,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咖啡公司如麥斯威爾、雀巢、哥倫比亞等紛紛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它們不僅把咖啡產品銷售到中國,還從中國的咖啡種植基地採購咖啡豆,既促進了我國的咖啡銷售,又帶動咖啡種植業的發展。

  對於中國人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咖啡”和“速溶咖啡”是兩個可以互換的名詞。直到諸如美國的“星巴克”和香港的茶餐廳進入,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咖啡不是速溶咖啡,而是另外一種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是時尚。是“星巴克”內的抽象畫、爵士樂和具有侵略性的咖啡香;是茶餐廳內諸如“鴛鴦”這種一半茶一半咖啡混合出來的、口味上中西合璧的飲料,盛在精緻的白瓷碟裏被侍者端起來配菜。而前者,因爲更具有異國風情和時尚情調,而繼“速溶咖啡”之後,成爲咖啡的又一代名詞。

  來源:網絡

2015-12-04 11:43:56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