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咖啡中國咖啡雲南的咖啡小粒咖啡卡蒂姆的阿拉比卡的雜交種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06-03 07:35:22

咖啡樹需要高海拔,熱帶氣候,肥沃土壤才能生長出最好的咖啡豆。地球上這樣的氣候條件地區圍繞在赤道周圍,大概是北緯25度-南緯30度之間,此地帶,一般稱爲黃金咖啡帶。

 

 

說世界的咖啡,不如先來說說中國的咖啡。按照以上的定義,中國雖地大物博,能種植咖啡的地方卻不多。除了海南和臺灣,雲南的部分地區,兩廣地區,福建的南部山區,更何況,農業也是一種習慣,所以小農經濟下的大地卻沒有咖啡的土壤。雖然現在很多宣傳資料說哪個地方種了多少咖啡,產量是多少。嚴格來說,國內的咖啡產業基本是空白得幾乎不能再空白了。

 

說中國的咖啡得先說雲南的咖啡,海外的咖啡發展經歷了二戰的速溶,星巴克以及精品咖啡三波,中國的咖啡發展卻經歷了四波:)

 

雲南的咖啡始於1892年,法國神父田得能想喝咖啡卻不可得,於是帶了些咖啡的種子來到大理賓川平川鎮朱苦拉村委會的教堂,開始種出了中國第一株的咖啡,不幸的是因爲交通不方便的原因,當時的咖啡沒有流向更多的地方,幸運的是,因爲交通不方便的原因,經過一百來年還能幸運的流傳了下來1000多棵波旁和鐵畢卡,早兩年聽說有咖啡行業的人要開始要去朝聖,想想應該離要毀掉應該是差不了多遠了。朱苦拉村一百年來就自種自烘自磨自衝,應該也是上海外灘的小青年賺了錢以後的夢想所在。有咖啡卻沒有紅起來,在雲南這地沒啥奇怪。

 

然後,再經過了幾十年,到了抗戰的中後期,雲南成了大後方,一大堆有錢的南洋華僑帶着他們的抗日理想和咖啡來到雲南,搞完生產下班就去泡咖啡館,不知道哪個文青還給越南店美女老闆寫下了一首詞“故國悲咽語,南疆懶化妝,凝眉淚轉九迴腸,愁對天涯,無語話滄桑。”這一系的咖啡文化有點特別,就是邊炒咖啡的時候邊加些別的東西,比如奶油(後面還搞了個白咖啡的分支出來。,大馬的華僑都是理想主義者,有點錢了就要給這個國家做點什麼,不然就覺得對不起祖先。後面,這堆理想主義者在50年代初又去到了中國的另一個產咖啡的地方海南興隆,因爲周恩來一句這地方的咖啡比別的地方的好喝,一下騙了海南人滿懷理想的接着種了幾十年的咖啡。anyway,雖說結果不怎麼樣,至少這個階段讓中國人知道了咱們其實也可以種咖啡。

 

中國人有喝茶的習慣,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是不妨礙種咖啡。就像北朝鮮一樣,國家發展需要錢,60年代知青上山下鄉又跑到了雲南保山潞江壩坑爹的種咖啡生涯,爲啥坑爹?因爲這夥人種了好幾年咖啡,卻沒喝過咖啡,豆子都用來上交國家出口賺外匯。

 

從十多年前起,大家開始叫雲南咖啡叫小粒咖啡,這學名叫做卡蒂姆的阿拉比卡的雜交種,最初是由雀巢引入到中國(一說是由上咖張保成雜交所得)。卡蒂姆並不是具有很明顯風格的一個品種,雀巢賣的是商品不是特色,所以抗鐵鏽病表現良好又不好喝的卡蒂姆在雲南得到了大力的推廣,而直至今天,雲南的咖啡價格還還是聽命於雀巢。太平洋的另一邊,同樣的咖啡品種得到發揚光大,並被命名爲Colombia,全世界的咖啡樹都病了,哥倫比亞卻單單憑此支品種成就了全球第二的咖啡霸業。說同人不同命,原來,同樹也可以不同命的。雲南,海南,越南,這三南目前還在邊種咖啡邊在舊時代反思的階段。故事的另一個分支就是,臺灣人把雲南同種引入到阿里山,幾年耕耘,去年精品咖啡杯測中年年獲獎,去年更是世界第八,亞洲頭籌。

 

如果你能喝出哥倫比亞的口感柔和,酸度平衡恰到好處,喝雲南咖啡充滿了芬芳草藥味,答案可能很簡單,您可能需要看醫生了。

 

全世界咖啡一樣的時候,你就需要去找不一樣的東西。


 

2016-04-05 16:16:5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