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咖啡的別樣意義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06-03 05:15:10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首批歸難僑來到萬寧太陽河畔的興隆墟,他們拓荒種植,建起了興隆農場。剛剛成立不久的農場爲了實現“以短養長”的做法,用咖啡、香茅等短期作物收入來彌補橡膠等長期作物收入,而興隆的海拔、緯度和氣候,爲咖啡的落戶提供了很好的保證。由此,咖啡成爲興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歷史上,從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回來的華僑有1萬多人。正是他們把喝咖啡的傳統和製作、沖泡咖啡的手藝帶到興隆,生產出後來聲名遠揚的興隆咖啡。
 
  1960年,只有三個月大的黃來鄉在母親的懷抱裏,從印尼來到興隆,他的家就落在咖啡地裏。“來鄉”,寄託了父親對於故土海南的深情。
 
  黃來鄉對於咖啡最早的記憶,來自小時候的艱苦生活。“那時候讀書沒錢,清晨5點多鐘就拎着煤油燈去撿咖啡豆換錢。”坐在自家的“老華僑咖啡店”裏,黃來鄉憶起當年的情景,眼角爬上了笑意。孩子們撿拾的咖啡豆,被稱作“小鳥咖啡”,即小鳥琢掉散落在地上的咖啡豆。早起的鳥兒有蟲喫,黃來鄉撿的總比別人多。那時候,1斤咖啡豆能賣到2毛錢,着實爲家裏減輕了點負擔。
 
  當時人們喝咖啡,都要到農場的咖啡社購買。“人家小時候是打醬油,我是打咖啡!”黃來鄉說,9分錢一杯的咖啡根本不夠一家人喝,母親就差他拿着空醬油瓶或是酒瓶去打咖啡。有時候缺糖了,咖啡社便以鹽來代替,鹹咖啡就成爲了老興隆人記憶裏的特殊味道。
 
  20歲時,黃來鄉來到“僑下咖啡店”爲客人手衝咖啡,那是當時興隆僅有的兩家咖啡店之一。6年後,黃來鄉開辦了自己的咖啡廠,開啓30年的咖啡加工生涯。
 
  手工炒制的獨特工藝
 
  在興隆鎮墟上,黃來鄉院落一般的廠房所在的角落,並不起眼。這像一個隱喻,在這個偌大的產業裏,黃來鄉和他的同行們,似乎並不引人矚目。甚至有人聽說興隆咖啡仍保留有傳統手工炒制時,十分驚奇。
 
  陽光以最透徹的方式,與新鮮的咖啡果實交流,這是時間與咖啡的第一個約定。“手藝人首先要會認豆。”黃來鄉抓起一把咖啡豆,進行現場教學:咖啡豆的品質是咖啡品質的重要決定性因素,豆的好壞、新老,都會使咖啡產生不同的口味。經過十幾天的晾曬,咖啡果實的紅色外表逐漸風乾爲棕色的薄脆的殼。黃來鄉穿着老式塑料拖鞋的腳輕輕一碾,咖啡果實外殼碎裂,露出棕綠色的小小咖啡豆,放在口中一咬,若是嘎嘣脆,那就表明曬得恰到好處。“有的人把曬好的咖啡豆直接用來加工,有的則喜歡先存放幾個月,這其中就是清香和濃郁之分,全憑個人喜好。”黃來鄉說。
 
  下一步,就是最爲關鍵的烘焙,這是時間與咖啡的第二個約定。備好木柴,燃起慢火,開啓滾爐,咖啡豆就開始了它的飄香之旅。隨着爐內溫度升高,滾熱的鍋底與咖啡豆在碰撞中演奏着美妙的交響。“以前沒有機械,全靠手工大鍋翻炒。”黃來鄉說。
 
  待到咖啡豆由生變熟時,咖啡豆就被轉移至土竈上的大鍋裏。這時,仍需要不停翻炒。一口鍋炒25斤咖啡豆,如何翻炒得均勻而不使咖啡豆濺出,成爲衡量手藝高低的一個標準。黃來鄉拿來跟隨他十幾年的鐵鏟,側身坐在竈臺上,演示着他的獨門絕技:兩手一高一低地握着鏟子,在手腕的活動下,鐵鏟不斷地打圈轉動,隨着胳膊的揮動,鐵鏟在大鍋中來回繞圈,使得咖啡豆都能均勻受熱。
 
  在力度和手法的共同作用下,咖啡豆顏色加深,逐漸膨脹,溢出香氣。這時,就要用耳朵聽了。“咖啡豆會發出細碎的爆裂聲,這告訴我們,加料的時候到了。”在黃來鄉看來,翻糖是咖啡炒制過程中最重要的3分鐘。稍稍添柴加火,迅速加入白砂糖、人造奶油等繼續不停翻炒。若炒得時間不夠,咖啡口味會略酸,若時間過長,咖啡不僅失去了色澤,口味也會發苦。何時起鍋,則全靠師傅的經驗,“唯手熟爾”。
 
  “以前炒制咖啡,必須得兩個人搭配替換,一個人幹不來。”黃來鄉說,正是手掌磨出的水泡才練就了這樣一手技藝,那把有十幾年歷史的鐵鏟,也已被溫度和時光磨掉一半的長度。
 
  浸入人生的咖啡文化
 
  在黃來鄉的印象中,興隆人爲了增加咖啡香味,還曾在炒制時加入蛋清。可惜由於咖啡豆不耐儲存,這種口味已不復存在。甚至還有人試過在炒制時噴灑美酒,期待美酒與咖啡的奇妙融合。
 
  時光流逝,興隆人發現,他們最愛的還是“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香醇可口、回味悠長”的興隆華僑傳統風味咖啡。
 
  或許因爲是原產地,咖啡愈醇厚,卻愈加平民,被詮釋得平常而樸素。
 
  在興隆,一杯咖啡2元至10元不等,洗腳上田的農民、做工回來的居民,坐在街邊咖啡店裏,喝咖啡就像喝老爸茶,隨意而自然。這裏嘈雜喧囂,人們聊聊家長裏短,彩票碼經,不亦樂乎。在這,可以見識興隆咖啡的傳統煮法:一個細長的鋁壺燒着開水,咖啡小妹持一個紗布漏子,裏面盛着研磨好的咖啡粉。漏子在鋁壺裏高低拉動,最原味的咖啡便都留在開水裏了。這樣煮的咖啡,味醇,香濃。
 
  “興隆人只認這個味道。”黃來鄉說,只要興隆人繼續喝咖啡,傳統風味咖啡的炒制工藝就不會丟。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咖啡炒制過程已逐漸機械化。如今興隆各個咖啡廠的炒制師傅,都上了年紀,而掌握全手工炒制技藝的,不過10人。“學成至少需要3年,現在有年輕人願意學嗎?”黃來鄉問道。
 
  在時光和咖啡的浸潤下,炒制師傅的手掌都呈現出洗不掉的棕色印記,那是他們用虔誠匠心築夢的痕跡。

2016-11-23 09:54:38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