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咖啡浪漫情調-2

作者:啡嘗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06-03 04:55:09

  三、

  除了那些抬頭見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約17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庭。而到了18世紀的啓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繫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啓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裏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百科全書等都曾在這裏撰寫,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裏第--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裏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後來,這裏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

  四、

  在蒙馬特的學院咖啡館,是19世紀巴黎大學時代的標誌。這裏周圍長期聚居着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爲中心,共同構築了輝煌的巴黎大學時代。在聖日曼教堂對面,也有一家19世紀風格的德·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館,但其聲名鵲起是在本世紀20年代。一批超現實主義作家、畫家長期在這裏雄論滔滔,燃燒藝術思想的烈焰,終於又開創了一個以這咖啡館起名的"德·馬格文學獎",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過去海明威就常到這裏飲咖啡以捕捉創作靈感。不過,別的地方賣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這兒能賣到22法郎,這文學藝術的創作也真是有價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館,也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園地,在戰後以較多哲學家光臨而興盛。當時薩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現在那裏還特地標着銅牌。由於這兩家咖啡館的門檻總有文化精英進出,使得這一帶漸漸書店林立,文學咖啡店、餐廳越開越多,後來還成爲法國美文學(Belle-Lette)的誕生地。

  五、

  可見,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喫喝消遣般簡單。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誌。幾乎沒有哪個法國藝術家不和咖啡館發生關係,作家如此,音樂家、畫家也如此。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就在咖啡館一方面給人畫人像維生,另一方面在這裏與志同道合之士漫談,探索藝術風格、主題、技巧和新方法。而不同的咖啡館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作曲家夏布裏埃曾經每晚都與詩人魏爾蘭、畫家莫奈一起泡咖啡館,藝術思想互相影響,作品自然與潮流相呼應,反映出19世紀末巴黎的精神面貌。而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的畫作就有一幅《夜晚的咖啡館》。他對那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上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直到今天,巴黎仍有不少咖啡館洋溢着濃厚的文化氣息。如在巴士底廣場附近的"燈塔咖啡館",就常有文人騷客濟濟一堂,談論的還多是挺嚴肅的哲學論題。主事者是從巴黎政治學院來的哲學博士,而參與者也多自認爲是"哲學家",還真能體現法國人能侃的一面。儘管扯得可能離現實生活千里遠,但熱衷此道者還真多,有戴着珍珠項鍊的淑女,也有剛從菜市場過來的主婦;有西裝筆挺的律師,也有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這個咖啡店陳設古舊而普通,前來者無非是尋求--種精神食糧,喝咖啡倒是次要了。這裏濃濃的文化氣息就像從那咖啡杯裏飄散出的香霧,嗅得到,還伸手可及,而聚會所形成的清風尚近年不僅影響着巴黎,還帶動斯特拉茨堡和圖盧茲等地。據說這種潮流的復興在於試圖找回社區共同生活的意識和懷念傳統的哲學文化。已經習慣了富裕和現代生活的人們,開始重新反思失落的許多人生價值,重品味、講享受、追求自然和休閒的風氣漸成趨勢,而懷舊的浪潮亦盛行於西歐社會。過去那些咖啡館常客的兒孫輩們,又一個個自覺不自覺地進到那按照傳統風貌修復的老字號咖啡館裏。

  六、

  大量的咖啡館分佈在大街小巷的角落,較爲平民化,還兼着酒館和小餐店的功能。這裏不分等級成份,也無論清高與世俗,來上一杯可以閒坐半天,或談天說地,或讀書看報。而親朋戚友、同事同學也願意泡在這兒聚會談心;搞藝術做學問的常幾個人湊一塊兒爭論;若獨自一人在自說自話也沒有旁人感到奇怪。大家都在享受着悠閒,沒有人認爲這是在揮霍時間,而很多人願意相信:那些深邃的哲思、智慧的火光,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這是一方獨特的小天地,進這裏可以吸拉着您的粗布鞋,可以帶上您的寵物狗,可以吞雲吐霧抽香菸,當然還可以敞着西裝不繫領帶。反正您就自便吧,這裏的特點就是隨意、活躍、無拘束,很符合法國人的性格。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咖啡座上的小圓桌一般都挺小,兩人對坐着常常膝蓋碰膝蓋,要是情侶,正好托腮幫子眉來眼去,氣息互傳,更顯親密融洽。即使不是情侶,也讓雙方大大拉近了距離,有什麼話不好說?咖啡的原產地並個是法國,咖啡立是在1657年才首次傳入法國。然而咖啡文化卻由法蘭西民族帶到這個近乎脫俗的境界,成了一種精神象徵。確實,我們在巴黎等地看到的每一個夜晚,即使到了夜深,地鐵裏的乘客已是冷冷清清三兩個,街上別的店鋪早已關門,可是那些星羅棋佈的咖啡館裏還是燈火通明、高朋滿座。法國人無論日夜,總在沒完沒了地、海闊天空地演繹着其獨有的咖啡文化。

  七、

  巴黎作爲世界藝術中心,在二次大戰前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像畢加索、斯泰因、海明威、喬伊斯等等都曾在巴黎生活多年,有的甚至客死巴黎。即使在戰後,巴黎也是世界各地的作家藝術家的夢幻之地,像拉美的著名作家馬爾克斯、聶魯達等等都到過巴黎。拉美魔現實主義文學也打上了巴黎藝術的印記。

  巴黎的咖啡館就是這些作家藝術家當年最常光顧的地方。畢加索當年從西班牙到巴黎時,窮困潦倒,就在他花光了身上最後一個法郎時,一個善良的咖啡館老闆收留了他,作爲回報,畢加索把他信手塗鴉的畫作都交給了咖啡館老闆,好心的老闆將這些當時誰也看不上的畫一一保存下來。幾年之後這位咖啡館老闆因此而財運亨通。巴黎的咖啡館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那些窮困的藝術家在這裏買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從白天坐到深夜,這裏既溫暖又安全,還可以寫作畫畫。巴黎的咖啡館是仁慈而寬容的,它從來不會因爲你只喝一杯咖啡就催你早早離開,只要你願意,憑着一杯咖啡,你可以一直呆下去,這一傳統一直沿襲至今。

  今天的巴黎仍然到處都是這樣的咖啡館,林立在街邊,隨處可見。臨街的窗戶是透明的,你可以坐在裏面一邊品咖啡一邊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街景。咖啡館外通常露天放置了一些桌椅,客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沐浴溫暖的陽光。咖啡館裏的椅子通常是木製的或者藤編的,十分普通;圓桌也並不大,比一隻大號的臉盆大不了許多;但來這裏喝咖啡的人並不需要太多的地方,他們要的只是一份閒適。咖啡館的建築通常有一半建在人行道上,外表的顏色通常也是咖啡色的,用英語或者法語寫着咖啡二字,遠遠地便一目瞭然。今天的咖啡館仍和二戰前一樣,既不過分熱鬧,也不過分冷寂,在這裏,你一邊品着咖啡,一邊可以想象當年畢加索和海明威的生活。

2014-08-12 09:52:03 責任編輯:啡嘗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