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咖啡浪潮代表的“精品咖啡美學”,究竟想表達什麼?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小知識 > 2024-06-03 04:59:51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第一次接觸精品咖啡,大概會被其複雜的知識點嚇到。

但隨着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的湧起,我們發現,精品咖啡改變的不止對咖啡的理解,還有生活的方式。

 

本內容來自公衆號看你賣(微信號:kannimai)

看你賣:一個認真研究營銷和創意的地方。

 

 

  1  

這是“精品咖啡的時代”

 

今年25歲的許冰清還記得2014年第一次走進精品咖啡店的時候,對着菜單一臉茫然。“向咖啡師說要一杯手衝,咖啡師問我水粉比要多少?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 許冰清說。

 

這些獨立咖啡店的菜單上常見的是一些英文地名,肯尼亞、哥倫比亞或者你根本沒聽說的地方,它們表示着咖啡豆的產地,還有這些咖啡豆的種植海拔,烘焙方式,口感是果酸還是花香……

 

也許你會想,“拜託,我只是需要喝一杯咖啡而已”,但這些複雜的菜單並沒有嚇跑像許冰清這樣的年輕人。

 

 

▲精品咖啡的各樣儀器確實挺“嚇人”

 

在經歷了第一次尷尬後,許冰清便開始研究精品咖啡,而咖啡市場也因此迎來了另一個時代。

 

咖啡文化研究者韓懷宗在《精品咖啡學》中將第三代咖啡浪潮的出現,歸結爲咖啡行業對咖啡本身的一種“返璞歸真”——如同葡萄酒或者茶葉那樣,注重咖啡的口感及原料產地,並且通過手衝或者更爲精細且漫長的方式獲得一杯咖啡。

 

在中國,咖啡的三次浪潮跡象變化甚至更加明顯。比如1991年出生在廣東的徐雪最早在讀高中時用雀巢速溶咖啡來備考,到了大學開始喝星巴克的期間,在廣州的一個居民樓裏發現了一家精品咖啡店。咖啡店老闆是個資深愛好者,通過貿易商拿到進口的咖啡豆,在自己家陽臺上烘焙,然後在屋內設立了一個吧檯。

 

當然,那時懂得欣賞手衝咖啡的客人很少,但那家店卻爲徐雪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如今,她在上海是一名獨立咖啡師,可以聞一聞便知道一款咖啡豆的名稱,並且說出它的口感。在精品咖啡店裏,店員和不少消費者都像徐雪這樣,熱愛又懂咖啡。

 

 

▲北京老牌精品咖啡之一Soloist Coffee

 

在很大程度上,咖啡代表的意式浪漫主義文化,而咖啡店代表的“第三空間”生活方式,又正好迎合了中國中產階級們對於消費體驗的需求。咖啡如同輕奢(affordable luxury)一樣,成了所謂的“中產階級”湧現的第一批狂熱消費單品。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中國每年咖啡消費額爲700億元人民幣, 10年之內中國將成爲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而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則稱,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

 

“咖啡剛好位於隨意性家庭開支的甜蜜點上。”

 

北京大學投資學教授傑弗裏·陶森(Jeffrey Towson)說,他曾與人合著了《一小時讀懂中國消費者》。通俗來說,一杯咖啡在30元左右的價格對於所謂的中產階級而言,不會視爲一種不可及的負擔,但也不會帶來街邊奶茶十幾元的“廉價感”。

 

 

  2  

 

精品咖啡下的行業百態

 

  • 大牌追趕潮流

 

人們對於精品咖啡的狂熱,也讓第二代咖啡浪潮中的弄潮者們變得警覺起來。

 

2015年開始,星巴克就已經在北京率先推出了所謂的“星巴克臻選”咖啡,實際上也就是精品咖啡店內的手衝咖啡。當夏日來臨時,你更是能感受到星巴克在努力與獨立精品咖啡店搶奪生意。

 

 

▲曾推出的氣致冷萃

 

它先後把冷萃咖啡、氮氣加入了自己的菜單之中;星巴克還打算在冷萃里加入食用氮氣,讓咖啡中充滿口感細膩的氣泡,然後賣到全球26個市場,近1500 家門店中。並且在2017年年底之前完成。星巴克在2015年最早在西雅圖推出了這個產品。

 

同樣做出這樣決定的還有英國連鎖咖啡品牌Costa。“氮氣冷萃咖啡是一種新的,令人興奮的咖啡品牌,可以帶來新鮮感。”Costa的全球品牌總監Caroline Harris說。

 

這些老牌咖啡品牌眼下不得不面臨同質化的問題。他們一方面在快速擴張獲得巨大商業回報,另一方面規範化的流水線作業,隨處可見的門店多少讓人覺得乏味。

 

  • 後來者欲在潮流中追趕“大牌”

 

一開始做Seesaw,宗心曠就想着要把精品咖啡規模化。在開出上海愚園路第一家門店時,宗心曠寫了厚厚一份商業策劃書。他與團隊研發出了一套規範的流程標準,涉及出品環節的各個方面,包括做單品咖啡時的各種參數,甚至咖啡師在製作咖啡時一塊抹布應該放在什麼位置。

 

“這麼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擴張的時候可以保持出品的品質。規範化流程之後,就算一個咖啡師臨時有事走開了,下一個可以馬上接過來,保證整個門店的運轉效率。” 宗心曠說。同時,Seesaw也一直很注重做品牌和內容推廣。

 

 

▲Seesaw的第一家門店

 

Manner Coffee也有自己的品牌優勢,它的辦法是抓住消費者的味蕾。

 

“我們發現傳統意義上的精品咖啡這個概念,不符合絕大多數客人的需求。” 韓玉龍說,“其實沒有太多人喜歡單品咖啡那種酸澀的味道,更可況還賣得那麼貴。”於是Manner coffee想要做好喝的咖啡,增加咖啡豆萃取時的重量,從而獲得更濃醇的口感,同時採用更好的牛奶。

 

韓玉龍曾在上海恆隆廣場後面的路開了一間不足2平方米的咖啡店,一杯拿鐵只需要15元左右。價格及超小的門店,讓這家咖啡店一時間成爲了上海年輕人羣體當中的“網紅門店”。

 

Manner Coffee目前在上海已經開出了4家門店。其中不少門店選址都有些冷門,甚至有一家門店還開到了菜市場裏。但每天來排隊買咖啡的人卻重來沒斷過。和Seesaw一樣,Manner Coffee是這座城市中爲數不多的已具有一定規模的精品咖啡品牌。

 

▲小檔口只有4平米的Manner coffee

 

不過其實Seesaw從愚園路店逐漸擴張不斷進入商業地產項目時,團隊裏一直有異議的聲音出現。在行業內,不少人認爲精品咖啡與規模化發展之間,本身就是兩個相互違背的命題。

 

但這個概念矛盾本身似乎並不重要。最終能夠抓住消費者,能敏銳撲捉並及時順應市場趨勢的變化,纔是勝利者。比如第一代咖啡浪潮裏的引領者雀巢咖啡,沒有把握住咖啡帶來的“第三空間”消費趨勢,從此很少再被人們提及。

 

 

  3  

 

精品咖啡影響的不僅僅是咖啡行業

 

從第二代咖啡浪潮開始,咖啡浪潮就已經爲整個商業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咖啡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品,但由於咖啡天然的浪漫主義,星巴克所創立的“第三空間”的成功也爲其它商業品牌在策略上帶來了新的啓發——以更爲軟性的方式提高商品的附加值。

 

而“第三代咖啡浪潮”,在“第三空間”的基礎上,同樣正在發生新一輪消費體驗的革命。

 

比如當下臺北不斷湧現的文創品牌和獨立小店,他們多多少少都從精品咖啡店中借鑑了消費空間升級與品牌理念——不那麼重視門店單面積所產生的效益(坪效)、加強互動與氣氛。在臺灣,人們把這種精品咖啡帶來的效應叫做“咖啡美學”。

 

蔦屋書店東京代官山店也同樣引入了這樣的“咖啡美學”——書架的高度被調地,整個空間更爲開闊,綠植與供人休息的座椅隨處可見。

 

 

▲蔦屋書店代官山店,咖啡和空間的結合

 

另一個叫做Book and Bed Tokyo的實體店則更難定位它了。它具有咖啡、書店與青年旅舍的功能,不同業態在這裏變得模糊卻更爲自然,就如同一個小小社區,可以讓人們更多互動。

 

在中國的“第三代咖啡浪潮”,人們除了需要更精緻的咖啡,也同樣需要更有溫度的體驗。

 

正如許冰清說的,“進辦公室前,先去精品咖啡店裏開啓這一天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她雖然已經是精品咖啡的資深愛好者,但是評判一家咖啡店是否滿意的標準,是它進入咖啡店時所感受到的氛圍。“如果整個店的環節是非常放鬆的,客人與咖啡師都很自在,那我會覺得這是一家很棒的店。這種感覺很微妙。”

 

如今許冰清已經和這些她認爲滿意的咖啡店建立了一種默契。通常很喪的時候,她都會跑到咖啡店裏和咖啡師聊天,話題不一定涉及咖啡,生活工作也可以成爲談資。有時候她就算最後忘了付錢,也沒有人在意,下次補上就可以。

 

精品咖啡館帶來的“第三代咖啡浪潮”不僅僅是“第三空間”那麼簡單,它更像迴歸到原始商業的社區的概念——不同功能的混合,人與人之間更爲熟悉的互動關係。

2017-08-22 17:12:39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